第4部分(第2/4 页)
人家会想尽办法隔断你,封锁你与外界的联系,人家甚至会投入更大的力量,一口气吃掉你,重新夺回这块实地。
因而,在平原地区,能够创立根据地是一回事,能否坚持下去,又是一回事。当年,毛泽东作为中###的主要负责人,在平原地区能否建立巩固、长期的根据地这个问题上,不能不考虑得更深、更远一些。他对此持谨慎和冷静的态度,也是完全正确和十分明智的。当然,今天,我们都已知道,冀中根据地,是经受得住狂风暴雨的,冀中军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一页页历史已完全证实,在平原地区,是完全可以建立起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
应该说,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补充和丰富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还应该说,冀中百姓在对敌斗争中创立的地道战、两面政权等斗争形式,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过,当年人们大多还看不到冀中根据地的创立和坚持所具有的这些理论上的意义,人们看到的,只是冀中对其他根据地直接的、实实在在的支援。
“到贺老总那里吃山药蛋,跟我们到冀中吃白馒头”
冀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棉花、粮食、水果等。高阳的土布,过去是行销全国的,深县的蜜桃,个大色鲜,皮薄肉细,汁多味美,平均约半市斤一个,大的一个就有一市斤。据《深州志》记载,早在汉代就已被列为贡品。沧州的西河红枣,肉质细腻,剥开有金黄丝牵连,故又称“金丝小枣”,营养价值很高,可做成枣切糕、枣粽子等食品。当地有“天天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的说法。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活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比较起来,平原毕竟比山区要好一些。在冀中,不管粗粮、细粮,总算能吃上正经粮食,在当年,这也是冀中“引进人才”时颇具吸引力的一个条件。
1940年2月来到冀中工作的###同志,回忆起他到冀中的过程时,说:那时,我军在冀南地区进行###石友三的战役,程子华政委率领的冀中部队正在冀南。
冀南部队就将我们送到程子华政委那里。他听说我们是从八路军总部来的,一天中午请我们十人吃了一顿饭。饭间,程子华政委问我:“你们要到哪里去呢?”
我说:“左权参谋长介绍我们去一二〇师贺老总那里。”
子华同志开玩笑地说:“好啊!左参谋长好大方啊,一下子给贺老总送去十个高参,怎么一个也不给我们呀!”他接着又说:“###同志,跟我去冀中吧!”
我说:“政委,那可不行啊,左权参谋长给贺老总的信还在我腰里揣着呢。”赵部长(随程政委南下讨逆的敌工部长,山西人)开玩笑地插话说:“到贺老总那里吃山药蛋,跟我们到冀中吃白馒头,你说吃哪个好!”一句话把我和同志们都逗笑了。
当然,###后来来到冀中,还是服从组织分配,也不是冲白馒头来的。何况,就是在冀中,也不可能老吃白馒头。不过,从这段回忆可以看出,冀中生活水平比山区要强一些,这在当时也是大家公认的。
至于路西山区,有山药蛋吃还真算不错。正像刘伯承当年说的:“晋西北的山药蛋、荞麦面和晋东南的小米都很好啊!不要小看这些粗糙东西,它能抗日,使我们兵强马壮。”实际上,有的地方,有的年景,恐怕连山药蛋都没得吃。
就说1940年吧,如果当年###等人去了晋西北一二〇师,可能真是连山药蛋都吃不上。一位当年在一二〇师战斗剧社工作的老人回忆起那一年的生活,说:1940年初,发生了“晋西事变”。我们战斗剧社随部队返回晋西北。这个地区经过敌人“三光政策”的洗劫和阎锡山顽固军的无情掠夺,似乎变成一片废墟,人民生活十分穷困。再加以敌人连续“扫荡”,战斗频繁,整个根据地进入了抗战以来最艰苦的时期。有好几个月,我们很少见到粮食,而主要是以黑豆充饥。偶然吃一顿煮豌豆,便很高兴,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黑豆,即使在晋西北——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也是用来喂牲口的。对我们不少人来说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更不要说吃了。我在江苏老家农村,吃过煮鲜毛豆,样子和黑豆差不多,鲜毛豆的皮是青的,老了变成黄的,无论鲜毛豆或老毛豆都很好吃,清香还带甜味。而黑豆煮出来却是一锅黑里透红的稀汤。因为已经变质,气味也很难闻。本来饥肠辘辘,一闻那味道,胃里往上翻,怎么也不想吃了。可是不吃又饿呀,我们硬着头皮往下吃,吃到嘴里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肚子当然很难吃得饱,经常是半饥饿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