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ū热缭己玻┰谀承┓矫媸枪�纫览档模��谄渌�矫嫒床皇恰�
这是他们的人际关系经验造成的结果。
心理学家定义了四种常见的,在青春期形成,并且延续到成年以后的过度依赖模式:
●无助型过度依赖:不成熟模式。
无助型过度依赖者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来维持跟其他人的关系。他们表现得脆弱、需要关爱、孩子气和不成熟——很容易受挫、容易哭。但是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这样。他们的无助只是一个工具,用来给其他人设“陷阱”,从而满足他们的依赖需求。
●敌意型过度依赖:控制模式。
敌意型过度依赖者通过胁迫别人来维持关系。表面上,敌意型过度依赖者似乎总处于狂乱的状态——好像马上就要崩溃了。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事实上,敌意型过度依赖者处于支配地位。这种控制通常来自某种形式的或明或暗的威胁(“如果你离开我的话,我就自杀!”),这会让别人觉得内疚而不去结束这段关系。
●隐藏型过度依赖:微妙模式。
隐藏型过度依赖者表现出过度依赖的行为模式,但是他们的依赖行为是迂回的,以致可能不被认为是过度依赖。隐藏型过度依赖有许多形式,包括伪装生病或过敏。不管形式如何,隐藏型过度依赖就像我们讨论过的其他过度依赖模式一样:它让其他人始终陷在这段关系里面,尽管他们已经不满意这段关系,想要结束它了。
●冲突型过度依赖:难以预料的模式。
冲突型过度依赖的人表现出反复无常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在极端的过度依赖和表面的、短期的自立之间摇摆。冲突型过度依赖特别难处理,因为他们太善变了。他们总是在“依赖”的时期表现出敌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而在“自主”的时期又表现出隐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
创伤性经历
在人际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童年经历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但是之后的经历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创伤性经历”导致一些人变得疏离,而另一些人变得过度依赖。这些都取决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人们应对的方式。
重大的创伤性经历包括:
· 被信赖的朋友抛弃
· 经常搬家(或者转学)
· 被老师或者指导者当众奚落
· 被教导要把情绪隐藏起来(“都是个大姑娘了,别哭了 。。”)
· 被恃强凌弱的人欺负(尤其是大人们知道了也不管)
· 发育得比同龄人早很多或晚很多
· 很胖、严重的青春痘,或者其他的身体“缺陷”
· 在学校成绩太差或者太好
· 小时候患有较严重的疾病
· 原因不明的学习障碍
· 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表现优异的哥哥或姐姐
· 被男朋友或女朋友拒绝或欺骗
· 受到成年人或年长的同伴在身体、精神或者性方面的虐待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5)
从健康的依赖到障碍性疏离
像消极的过度依赖一样,障碍性疏离也源于个体的依恋模式和早期的关系剧本。像过度依赖一样,疏离也是随着时间阶段性地发展起来的。让我们来追踪障碍性疏离的演变过程,以及几个主要的疏离模式。
疏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起来的
回避型依恋风格和“只能靠自己”的关系剧本形成了障碍性疏离。这一过程也有四个阶段:
1)缺乏信任。
孩子慢慢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其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靠不住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有人出现,这个时候就形成了障碍性疏离的第一个阶段。这是障碍性疏离最核心的信念,疏离的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这种信念。
2)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侵入。
为了保护自己不失望、不受到伤害,缺乏信任感的孩子开始屏蔽其他人:他们渴望跟他人保持距离,并且害怕别人侵入自己的世界。接近和亲密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是彻底的憎恶。
3)防御性行为。
孩子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别人侵入,这导致了防御性行为模式:他现在花费很多的精力来保持跟他人的距离。
4)与他人隔绝。
逐渐地,孩子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