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1/4 页)
岑三娘装羞:瞧大伯娘说的。静姝妹妹活泼不失娴静,一看就是有福之人。您才舍不得让她早早的嫁了,去给别人家当家理事呢。
大夫人听着心里高兴。
杜静姝又腻过来撒娇:娘留我一辈子最好不过。
傻丫头!大夫人笑骂了声。心里又愁上了静姝的婚事,对岑三娘道,女大不中留,九哥儿媳妇瞅着好的,定给婶子说。早早把她嫁出去,我这做娘的心头才安稳!
杜静姝红了脸,跳起来拉了岑三娘就走:娘,我和三娘说贴己话去。
大夫人允了,两人行了礼就出了正房。
大房的院子颇有些江南园林的味道,假山亭台,曲廊通幽。外间下着细密的雪,两人抱着暖炉,慢慢的走在回廊里聊着天。
岑三娘记得自己只比杜静姝大几个月,翻过年,杜静姝就满十六岁。从前她总觉得十六岁太小了,现在这时候的人都差不多该定亲成亲了。因大夫人提了醒,她就问杜静姝:你娘的话你心里怎么想的?可有中意的?
三娘!天天听我娘唠叨都起耳油了。怎么你嫁了人也像我娘一样啊!杜静姝嗔了她一眼,脸上泛起了红晕,我也没想什么,爹娘作主便是。
岑三娘灵机一动想起了二舅舅李尚之。
尉迟宝珠嫁给滕王去了隆州。李尚之一气之下在家嚷着说终身不娶。他二十有二了,还没定亲。
大儿子做得幽州大都督,小韦氏挣气生了两个孙子。李老太爷又管不住李尚之,淡了心,一门心思顾两个孙子去了。李尚之就乐得逍遥快活,成日和折冲府的士兵厮混在一起。
岑三娘想着自己该叫李尚之舅舅。杜家这边又是杜静姝的堂嫂。让杜静姝和李尚之配对,这关系会不会乱了套?没问过杜老夫人,她也不敢乱开口惹笑话,就拉着杜静姝看园子里开得正盛的一株腊梅,转开了话题。
等到晚间才悄悄回了府,杜老夫人见她平安,这才松了口气。得知事情原委后杜老夫人暗暗心惊。崔家好狠的手段。崇文馆的学子没有官职,老师们都是受人推崇的大儒。只要进了崇文馆,绝大部份或经举荐或考明经试出仕出官。说起来是不小的一股士林势力。幸得被岑三娘撞上打消了一回宫门请旨。否则碍于压力和消息不通,皇帝万一召杜燕绥回来问罪就麻烦了。
老夫人道了声好险,也抱着和族长同一个态度。眼下非常时期,叮嘱岑三娘无事就不要再出门了。
岑三娘也生怕朝中御史台拿来做文章,成为攻讦杜燕绥的借口,满口答应下来。
听岑三娘说起大夫人着急杜静姝的婚事,老夫人想起燕婉来:等三年孝期过了,燕婉年纪就大了,再挑拣一番,怕是误了。如果能在百日内热孝成婚,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岑三娘有点诧异:燕婉怕是想给母亲守完三年大孝。再说,相公还没回来。
杜老夫人眼里染着悲伤: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万一燕绥兵败能保一个是一个吧。
岑三娘心里一凉,那日的梦又浮了起来。她喃喃说道:不会的,他不会死的。
杜老夫人看了她一眼,心道,终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带兵打败的将军宁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不肯活着回来是为什么?只要兵败,不死在战场上,也会因罪斩首。还会连累家人。朝大唐律,犯官家中男人发配三千里戍卫。家眷投入掖庭为奴。奴婢下人悉数发卖。不如战死沙场,朝廷体恤其壮烈,也许还能放过家里人。
她活了一把岁数也活够了,如果杜燕绥一旦败了,她说不得也就撒手去了,也不会活着受辱。
家里没有别的男丁,只有三娘和燕婉。燕婉只要出了阁,就牵连不到她。三娘杜老夫人阖了阖眼,就看她的命了。
这么一想,杜老夫人就下定了决心:你使人去问邹家,如果愿意,赶在年前就出阁。就说,我身子不行了,需得冲一冲。
岑三娘不懂,还想劝老夫人:祖母,先不说燕婉是否同意,好歹也等着相公回来。他去平叛,回家母亲要移灵安葬,燕婉又匆匆出嫁,你让他心里怎么想?
杜老夫人见不和她挑明是不行了,艰难的说道:三娘,你可曾想过万一?虽说那贼妇称帝是十来天前的消息,可燕绥也无只言片语传来。此一仗非比普通叛乱,那贼妇自立为帝,输的是朝廷的体面。如果他兵败,皇上也护不住他,哪怕不杀他流放三千里保一条命,可家眷都是要充没掖庭为奴的啊!
岑三娘惊的呆了:入掖庭为奴?
杜老夫人闭上了眼睛,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