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阶约曳炊宰约抑饕澹�约也鹱约业恼较叩牡夭健�
司令台下的军官生们整齐地列队肃立,身材高大的张灵甫站在前排队列中,毕恭毕敬地聆听着蒋校长一口浓重难懂的宁波腔的训话。他和同学们刚刚才结束紧张而与外界隔绝的入伍生训练,对于校长这番话的弦外之音,台下的大部分学生还浑然不觉,而蒋介石却是实有所指的。
当时黄埔岛上的政治风云,已经呈山雨欲来之势。
还在第四期入伍生入校之前,黄埔军校内的政治气氛就弥漫出吊诡之气。1925年8月20日,黄埔建校时的党代表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前遇剌身亡,一般认为,刺杀廖仲恺是由当时国民党右派的领袖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的授意,张灵甫开始入伍生训练期间,胡汉民与部分国民党右派的一些重要官员正相继离开广东,新任的党代表是当时被认为左派的汪精卫,他曾大呼“革命的向左来”,黄埔军校政治部自主任熊雄以下几乎全部都是共产党员,校内的政治活空前活跃。黄埔军校的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也在一九二六年初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强调在军官训练中的政治教育比重。而此时,国共虽然还处于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两党的裂痕其实已经显露端倪,可以说是黄埔军校多事之秋的开始。“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就是这种裂痕的具体表现之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节黄埔四期生(3)
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于1925年2月,当时黄埔第一期学生即将毕业,鉴于当时广州商团反动势力日益强大,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学生蒋先云首先提议成立这个组织,起初的宗旨倒也简单,就是把所有驻扎在广州倾向革命的青年军人联合起来,以联合的革命军人,来对付联合的反革命商团。当时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校长蒋介石也是点了头的,他向来把黄埔军人看作是他自己的势力,把其他军队里的革命青年吸引到黄埔军人周围,对他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无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起先不但不反对,还把自己的心腹学生贺衷寒等人也派到会里担任骨干。不过,会里的活跃分子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学生,领头的有蒋先云、周逸群、王一飞、李之龙、陈赓等人,结果青年军人联合会很快演变成了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左翼军人组织。
买了炮仗给别人放,这样的结果蒋介石当然不乐意了。他支持的贺衷寒等人先是常常在会里与左派学生唱反调,后来干脆忿然离开另起炉灶,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军校内的右倾教职员和学生于1925年秋冬组织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由军校政训主任王柏龄和一期毕业生中有名的右派学生贺衷寒、曾扩清等人领衔。他们公开宣称,共产党虽然与国民党合作,其实是想乘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一朝得逞,所有国民党员,尤其是黄埔同学中的国民党员,将受到无情的*,而无立足之地。因此,他们以学习研究三*义为号召,集结一批黄埔师生,专门与左翼师生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对着干。
如此一来,在黄埔军校前三期的同学中间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左右两派,在学校里,如果看到两队学生唇枪舌剑,箭拔弩张,不用问,那一定是两派学生在相互较劲。1925年10月,两派的成员在广东大学举行的关于第二次东征的*上大打出手,拔枪相向,形成势同水火的局面。四期新生的连排长们,大都是先期毕业的黄埔学长,这种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地通过他们蔓延到了新生之间。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容易受到政治鼓动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左右两派的诱导之下迅速在政治上“站稳立场”,加入了两派之间的政争。
其实像张灵甫这种刚入军校的四期入伍生,多半踏出校门不久,缺乏社会阅历,他们的投奔大革命,一般凭的是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责任感,有的或许还加上一点个人出人头地的企图心,要说对什么主义的绝对信仰,一开始还谈不上。用张灵甫的同学文强日后的话说:“当时许多同学入学时甚至连三*义和三大政策都搞不大清楚。”他们多数对这场*背后涌动的暗流不甚了了,对当时广东风云变幻的政局更没有深刻的认识。
文强的升军官生甄别考试,就很形象地体现了这批入伍生的政治水平。主持升学口试的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问文强的:“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学习?志愿何在?”文强的回答像是在背口号:“是为革命不怕死而来,志愿是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为实现‘三*义’而奋斗。”邓演达满意地连连点头,吩咐他以后要多多研读“具有‘三大政策’内容的新三*义”。文强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