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我听着他艰涩地说着,淡淡一笑,“宣先生也乐见其成?”立不立后根本不在我的眼中心上,可是入了宫,我只是作为帝王的一个后妃留在他身边。只怕即使是这一点,也有着诸多附加条件吧?有骂名,有妥协,还有严密得动辄得咎的防忌,不能再与外界的天地有任何瓜葛,只能每日在自己的屋子里等待他的临幸!呼吸蓦地一梗,“那是监禁!让我甚至连愿望都不能拥有!宣先生很乐见平澜成为那样的人么?平澜就应该这么无止境地委屈自己直到死吗?”
他狠狠吸了口气,许久才叹了声,“姑娘还是逃吧……就趁一切还没定下来。一旦朝廷里议定,就算六爷肯放你,朝臣也不肯放过你。姑娘就走吧,我宣霁甘冒一死也会将姑娘安全送走,只是……”
我感激地朝她揖了揖,“先生,我已有打算。我不会呆在任何有关儒辉消息的地方来给他添麻烦……这儿有封信,只请先生送去军中骠骑营里的校尉张炳即可,他会打理的。”
宣霁微微一愣,随即一笑,“在下还真是来巧了。姑娘放心吧。”他接过信,小心收好,便告辞去了。
十天,我花了十天写了一道奏疏,算是呈给六爷,呈给我心中一直深埋的夙愿--天下的最后一份心力。
“……天道无亲,惟德是兴。今圣主初膺大宝,亿兆观德,实宜咸承圣志,修身以服天下,去奢从俭,亲忠远佞。居安思危,以当今之无事,行长久之恭俭。
自古言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今戎机初息,国用未殷。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百姓更是不得安生。今至河以北,人烟断绝,江雍之间,区泽荒地,茫茫千里。而干戈未尽,农桑俱废,鸡犬不闻。民生凋蔽,饥寒重切。圣主初定乾坤,应厚养民之生息,重农桑,减徭赋。与役不夺农时,取赋不掠民生。诚观四时,夏江南北,时有霖涝;华水沿岸,多有旱灾;两厢时而有涝,时而有旱,时而两灾并发,故应在各州郡多置仓廪,引丰年之余粮,以缓灾年之饥。伏望明君忧恤黎庶,与民休息。如此百姓安则乐其生,风俗淳化,易于施教化之政,上下同心,人皆响应,则物事繁华,民生兴旺,不疾而速。
今之天下,民多苦于征伐,望圣主勤修仁政,以威德服夷,十年之内不可轻用兵事,再加黎庶之负。突利,凶蛮之族也。与其重兵来犯,妄动干戈,不若西和羌蒙,以为我朝外阻突利之藩篱。两国交好,也利于边地百姓安居乐业。望明君慎之。
国之纲纪,首重廉吏。治民之道尤在选吏。圣主之令出,其政行,皆在良吏,故吏治一事,尤为重显。方今百姓疲于军旅,不可不安。于各州郡府吏,诚宜使当其人,黜陟分明,刑罚体中,贞直者进,以显王道教化之功。事关社稷营生,千秋帝业,不可不慎,善人所举,当信而任之,观其所长,择而用之。用之则当信之,切不可因一人毁而弃之,因一朝疑而远之,需详审其根源,万不可轻为臧否,使仕者寒心。诚应遍开州学,使左有才相,右有才吏,阃有才将,庠序有才士,陇有才民,廛有才工,衢有才商,市有才驵,薮泽有才益。然后,于中,选才拔能,使天下有志有才者得伸,共创盛业。
圣政维新,朝纲大举,诚宜廓开雅道,使民声达于上听。‘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圣主当使言路大开,兼听而明,砥砺名节,不私与物,唯善是与,唯德是行,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万不可矜功自大,弃德轻邦。
平澜持身愚钝,驽莽有余,慎思不足。伏愿圣主立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贱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轻珍奇。如此,陛下必当受用宝鼎,传之万代,布政天下,眙厥孙谋!”
六爷,愿你为一代明君,谋福天下,那平澜此生也算志愿得偿了。
这十天,六爷依然每天都来。快走了,让我分外珍惜这种温和平静的相处。他很累,我知道,为了即行的登基大典,也为了朝廷争议的我。看着他疲惫中清隽依然的眉眼,我不止一次地细细描摹,用心把他画在眼中,刻到心上。
八月二十晚,戌正,就在六爷还在安元殿里议事的时候,‘御风阁’突起大火,所有人都赶去救火,整个禁宫乱成一团。我跟着一名小侍秘密地转出宫门,那里早有一驾马车,燕巧,正在等我。
跨出宫门时,我不禁回头抬眼望了望那火光冲天的阁宇。
“平沙落日寂寂,北地两载,相思无穷已。
寒光朔月时,空忆陈迹。
独立高岗,望断烽火,君音我心系。
牵念离离,伴君左,直到狼烟息。
言笑书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