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当时村村办“大学”,目标是要村村出鲁迅、高尔基一样的作家。特别是1958年6月15日,嵖岈山人放出了小麦高产“卫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853斤。全国除台湾和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共计20余万人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参观学习。一时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了举世瞩目的“风水宝地”,成了即将跨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排头兵。然而,历史又是无情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随后经历了残酷的饥饿事件,嵖岈山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前进中的嵖岈山
从1958年4月嵖岈山人民公社诞生到1986年6月撤社建乡后,嵖岈山人民公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存在了25个春秋,这期间公社遭遇很多变故,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嵖岈山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在农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发展畜牧生产和优质杂果、食用菌、中草药、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优良品种,使粮经比例达到6∶4。2005年,全乡粮油种子的优良率达到95%以上,畜牧养殖专业组织达到6个,各类养殖专业户达到860户,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5476万元,同比增长6%;全乡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03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52%以上。
昔日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今天要脚踏实地建设新农村(2)
全乡13个行政村中,除固楼、常韩、大里王三个行政村属平原地区外,其余10个村都有高低不同的山冈坡地,宜林面积约为5万亩,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嵖岈山乡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这里有储量2�4亿立方米的碳石,3�6亿立方米的花岗岩,270万立方米大理石,它们储量大,且质地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价值高。经过几年发展,全乡已形成四个工业小区和两大集团公司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东起象山,西至灰山,南到花山的15公里的工业走廊。
奏响新农村建设号角
初春的遂平县嵖岈山,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这不是搞人民公社运动,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月23日,记者在嵖岈山乡常韩村,看到该村村民童辉正在他的土鸡养殖场里忙活着。童辉告诉记者,目前他养有土鸡14棚,每棚在1000只左右。“我养的土鸡,每只成鸡3斤左右,市场价是每斤8到9元钱,我这一棚每年毛收入不低于2�5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土鸡蛋、雏鸡,就不用说了。现在政策好了,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三农’工作,现在咱农民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
面对记者采访,红石崖村村民楚成喜高兴地说:“现在政策真是好,种地的不但不交税,政府还给补贴。就是俺这开饭店的也得到不少好处呢。”前几年,为了寻找致富门路,楚成喜与同村人结伴南下广州打工,在外辛苦工作,但钱却没赚多少。“后来乡里发展的旅游业挺红火,我就回来了。我在(嵖岈山)风景区建了一个农家饭店,主要经营手工面条、山野菜、农家土鸡等一些家常饭菜。城里人吃惯了大鱼大肉,就想换一换口味,驻马店市民就爱在节假日来我这儿吃上几顿,既调剂了口味,又看了风景,还带动了我们这里经济的发展,真是一举几得呀。现在俺一家四口人,年收入七八万呢!”说到这,楚成喜满脸洋溢着喜悦。
据了解,红石崖村750口人就有10户开这种农家饭店,村里年纯收入迅速提高。另外还有村民承包荒山种植经济林,真正形成了“乡有主导、村有特色、组有示范、户有特色”的可喜局面,村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
采访札记
新农村建设需要激情和干劲
在采访中,让记者最为感慨的是孟秀枝老人的话。她说:“那时啊,我们敢与天比,敢与地斗!一天到晚都有使不完的劲!也从不叫苦叫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激情四射、豪情万丈的,都是敢拼敢干的!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我们看得更清楚、更客观。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后,其经验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开来,全国铺天盖地地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高潮。在新中国成长的历程中,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它影响的又何止几代人。同时,人民公社运动作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决策,也暴露出好大喜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