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草纲目》科学体系的构思,是对药物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本
草纲目》的诞生,是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见证。它既使我们对每一味药物
有明晰的了解,又使我们对本草学有全面的认识。纲不举则目不张,目不明
则纲不实,李时珍深明其中奥理。
(一)首重分析,以知究竟
修订本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何下手呢?李时珍首先分析研究了每
一味药物,为全书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弄清每一味药味,李时珍为自己提出八项任务,一项一项加以分析。
这八项任务是: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为什么要提出八个方面的任务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阐述得
十分明白。他说:
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 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
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
以附方。著用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34 页
这八项不是每味药都全有,五项、六项不等。对某一味药物来说,它既是全
面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综合,使我们对某一味药有了全貌的了解。完成每一
味药物的分析,对于全书来说,只完成了一项分析任务。
就八项任务来说,每一项都须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拿“修治”一项来说,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修治方法,这本身是一种分
析。同一种药物修治方法不同,其性味各别,这也要作具体分析。以附子为
例,李时珍在《附子·修治》中写道:
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治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
炮令发折,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 去火毒入药。
——校点本第二册,第1160 页
这是对附子的生用、熟用两种修治方法、两种性味功效的分析。通过这
种分析,对附子的功效有全面的认识,这又是综合的妙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发明”一栏,阐述了自己对某些药物性能的
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大都是他在对该药物进行深入分析时得出的结论。这些
分析性质的结论,对于认识一味药物的功效极其重要。
李时珍分析蜂蜜的功效说:“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
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为什么具有不同功效?他指出这是由本身的特
性:”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
柔而润泽,故能润燥。”(《蜂蜜·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219 页)
人参的种类颇繁,有黄参、沙参、丹参、牡蒙、丹参等等。每种参的颜
色不同,功用有别。《本草纲目》中一一作了分析,写道:
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日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
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合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
——《丹参·释名》校点本第二册,第758 页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每味药物的气味、主治、修治、发明等等,需要进
行分析,才会取得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同样,对于每一类病证,也需要进行
科学分析,才能取得全面认识。
中医按八纲辨证,每一纲所包括的诸种病证大有分别。若不进行仔细分
析,也不可能真正理会八纲辨证的精义。例如实证,《内经》指出:“实者
泻之”,“实则泻其子”。同样是实,同样要泻,都必须严加分析,才能投
之以适当的药物。李时珍深明其理。
徐之才曾创立“十剂”之说。将众多的药方按对证的需要及性质,分为
十类,即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李时珍称它为“药之
大体”,对之十分重视,载之于《本草纲目》卷端。“十剂”是对众药的全
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