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训浩,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
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
次地不能入选。
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
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
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
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
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
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
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
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
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
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
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
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
“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
决心。1540 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
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二、钻研医典精通医术
(1540—1550)
23 岁的李时珍,经受了三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终于说服了父亲,告
别了八股生活,向父亲学习医术。经过三四年刻苦学习,经常随父亲临证实
践,逐步掌握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26 岁时开始独立行医。
年轻的乡村医生开始行医,恰遇社会上发生了两桩重大事变,对他的专
业学习和医疗实践影响极大。
正好在李时珍立志学医的第一年(1540),明朝嘉靖皇帝(世宗朱厚)
决意炼丹成仙。1542 年,奸臣严嵩人阁,为讨得皇帝喜欢,叫真人陶仲文大
建雷坛,为皇帝求神祝福。第二年,明世宗干脆不临朝政,专心炼丹。地方
官府奉命逼迫人民上山采灵芝,捕梅花鹿,进献于朝廷,以保皇帝长生不死。
皇帝下诏设雷坛、修道院、炼丹、求药,对广大老百姓是一场大灾难。官家
强迫民众运送檀木、献灵芝、献梅花鹿,不少人受逼死于非命。道士、方士
受统治者优宠,在地方上十分猖獗,更加愚弄人民。在李时珍的家乡,他们
父子以前行医治病的场所玄妙观,也改建雷坛设醮。道士们神气舞扬,他们
父子被赶出现外。这些事李时珍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无法阻止他们的横行,
还得花费宝贵时光去揭穿方士们炼丹求仙的骗术。
正当方士们炼丹猖獗之时,蕲州地区1545 年惨遭大旱,接着又遇水灾。
人民衣食无着,四处饿殍枕藉。可怕的瘟疫大肆流行,人民遭受双重灾难,
有病无钱医,死者无人理。官家设立的“惠民局”并不能予人民以恩惠。28
岁的李时珍同父亲一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防疫,深受群众爱戴,史称“千
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瘟疫流行,向李时珍提出许多疑难病症,促使
他认真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迅速提高,远近闻名。
公元1546 年,李时珍的父亲补了贡生;由于他医术高明,地方上的人们
对他刮目相看;他可出入顾、郝等名门①,较受尊敬,渐与郝家有了交谊。
郝家有位儒士好医,家藏不少名贵医书。这些医书他们自己并未经常阅读。
李时珍凭着父亲同他们的交谊,常去他家借医书看。除了为人治病,只要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