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4 页)
能被穷人了解。现在一看,穷人对这些倒是了解的极为清楚。或者说百姓听完了沈心宣传的内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只要不向穷人收税,穷人才不会给富人帮忙。
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沈心还稍微添加了一点他自己在意的东西。
“……老乡,你们知道朝廷么……”
对这个问题,沈心发现一半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这个词。经过诸多引导性询问,沈心发现大家都知道皇帝,也知道一些戏文里头出现过的高官的名称。当然,这些人也知道县令等基层官员。
然而百姓却没有朝廷这个概念,百姓认为皇帝直接命令某些人前来当官。干得好或者不好,都是官员自己的行动。这种朴素的观念总结起来,就是大家对沈心提出的忠于皇帝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不认识皇帝啊!再说,他给我什么好处了……”
整个炎热的七月,宣传队就是在乡间跋涉。在部队的带领下,把“完粮纳税”的消息尽可能一家家的传递到太平军控制的所有土地上。这种艰苦的行动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大量贫困地区的百姓前往投奔太平军,仅仅经由沈心一个工作队介绍就前去投军的,人数超过了五百人。对于这些人投军的目的,沈心也非常清楚。这帮人在乡间是受到欺压的,家里头有人当兵,自然就能够有人撑腰。至少在不久后进行的税收中,可以确保这些穷人能够按照太平军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地多的多交税,地少的少缴税,没地的不交税”。
百姓们的反应,让沈心也明白了一件事。皇帝对于那帮志在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很重要,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根本没意义。双方一来是见不到面,二来皇帝通过官员向百姓收税。谁真的认为乡间竟然能够存在“忠君”的想法,那只能说如此认为的人生病了。在乡间,永远都只有一个真理“县官不如现管”。
转念一想,沈心却想明白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对于试图走官场路线的人,更是县官不如现管。理论上,皇帝拥有官场的最高裁决权,大家要忠君,因为不忠君的话,立刻就得丢掉官位。其实官场上的人与百姓没什么区别,所有选择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想明白这些的沈心,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第25章 完粮纳税(三)
“只要今年完粮纳税能够办完,这制度一成,以后就好办了。”韦泽对总参谋部做了战前动员。
“依照我们先前提出的,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的三个划分,为了能够尽快变游击区为根据地。我们现在需要一次胜利,需要一次对清军的大胜利!歼灭一支清军部队,以来能够威慑清军,二来能向地方上的百姓证明,官军在我们面前没什么了不起!”
等韦泽讲完,韦昌荣就先吐起了苦水,“现在咱们占领的地盘大,部队已经有了三万多人。若是按照眼下的局面,哪怕只是只选出来一万五千多人,练成我们想要的部队,最早也得到冬天才行!若是现在抽调出人手,练兵的速度会大大降低。”
柯贡禹立刻赞同韦昌荣的建议,“没错,我们教导旅能空出位置来培训下一轮伍长,怎么都得等到12月。以前培训的都是老兄弟,大家早早就打过仗见过血。现在安徽这边的新兄弟差的远了,指望他们能够独当一面,怎么都得到12月。即便到了那个时候,全军能够用的至多不过一万五千。所以此时未必是打仗的好时机。”
有这两个人领头,各个部门都反对打仗。后勤部门当然是认为粮食储量见底,连军工部门也提出了自己人力不足的问题。管军工厂的技术部部长陈哲说道:“丞相,改装火帽枪的速度想再快些,必须得扩大工匠人手。不然的话,到了12月份,我们不能保证供应一万五千人部队的火帽枪装备。”
大伙都揪住一万五千人的部队规模说事,这让韦泽有些无言以对。大伙经过反复商量与计算,最终确定一万五千精锐的数量。
教导旅认为自己今年顶多能培养出三千伍长,仅仅这一条就限定了兵力上限。至于按照这时代普通列强标准将这一万五千人给武装起来,已经是一笔极大的支出。
军火商人史密斯先生又来了安庆两趟,由于有南京这个大客户,史密斯先生果断的将火药全部卖给南京。他给韦泽运来的则是一批五千支的二手燧发枪,大量的备用部件。以及一批法国产的二手12磅山地榴弹炮。史密斯给了韦泽一个良心价,四十八门炮,一门榴弹炮五百两。弹药价格另算。
看着上面的铜锈,韦泽问史密斯,这玩意怎么会不远万里跑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