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丁口脱漏不报,不准离旗外逃。这样,就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分散的几十万人口,统一编制起来。
八旗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三百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扎拦(亦写为甲喇),五扎拦为一旗。扎拦,是满文jalan的音译,原意为“草节、树节、竹节儿之节,骨节之节”,此处是将甲喇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机构,上为固山(旗),下为牛录。牛录额真管本牛录的三百丁。甲喇额真管五个牛录(后各甲喇辖隶的牛录不尽一致,有的多达十余牛录)受制于固山额真,归本旗旗主贝勒统治。八旗之上,有汗总辖。这样一来,原来分散的几百牛录被统一编制起来,分级管理,既严密,又灵活,对加强后金国的集中统一领导,起了很好的作用。
有了人丁,就可以佥征兵士。八旗的诸申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每个诸申皆有出征厮杀的义务。各个时期佥丁披甲的比例不一,有时一牛录出五十甲,有时一牛录一百甲,有时一牛录一百五十甲,大体上是三丁抽一。这样,就建立起一支拥有精兵数万的军队——八旗劲旅。
第二节 八旗制度(4)
八旗之一: 正黄旗
征战之时,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分率本旗、本甲喇、本牛录士卒,在汗或本旗旗主贝勒指挥之下,冲锋陷阵,攻城夺堡,立功受赏,违令惩治。努尔哈赤规定,兵刃交接时,披重铠执利刃者为前锋,披短甲善射者自后冲击,精兵另行立于一处,观望军情,有不备处,立即前往接应。破敌后,“功罪皆当其实,有罪者,即至亲不贳,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敌不遗,必加升赏”。
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括了征赋佥役等财经方面的职能。国家筑城、运输等项力役,皆按旗佥派牛录人丁担任。官用粮谷,亦系八旗各牛录提供,每牛录出十丁四牛屯垦闲地,收获粮食交纳公库。若按一丁垦地三十六亩计(这是五年以后实行计丁授田的标准),当时八旗两百多个牛录,可垦田地###万亩,能收粮食十余万石,这对保证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金的其他用费,包括临时征战急需的军马和舟船,也由各牛录备办。天命元年,为征东海瑚尔哈部,命“一牛录选骏马六匹,共马一千,牧于田谷之中,使肥之”。又“令一牛录出三人造舟”,往兀尔简河上游森林,“造刳舟二百”。因此,进入后金的朝鲜从事李民,述其见闻说:“凡有杂物收合之用,战斗力役之事,奴酋令于八将,八将令于所属柳累将,柳累将令于所属军卒,令出不少迟缓,绝无呈诉弁理争讼曲直之事云。”
八旗制又是后金进入辽沈以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牛录是基层政权机构,上为甲喇,再上为固山(旗)。八旗的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既要执行汗的指示,佥派人夫屯田服役、披甲当兵,率领士卒战阵厮杀,又要遵奉汗和旗主贝勒的命令,辖治属下人员。努尔哈赤一再谕示各级额真严格管辖旗下人员。他降谕说:“汗所任用之诸大臣,自众额真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尔等当各自谨慎恪守职责,坚持法令,严加管辖……管教国人。”他责令众额真、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牛录章京和村寨拨什库,皆要遵奉此谕,书写誓言,呈汗阅后记入档子,日后背誓犯罪,则依誓言惩治。甲喇额真以上官将共呈誓言说:“谨记勤言汗所下达之任何令旨,若诸贝勒、大臣忘记汗言,不详察所被委任牛录众人之善恶,则贬降诸贝勒、大臣,以知其过。”章京、村寨拨什库发誓说:“诸贝勒、大臣之各种禁令,达于牛录额真,牛录额真应不忘其言,不违时日而转达。……若伪作此言而违之,使牛录额真知其过,告诸贝勒、大臣而杀之。”
在辖治旗人的问题上,努尔哈赤谕示群臣,要他们做到以下四条: 一为“审断公正”,即维护满族贵族的利益,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裁处各事,要宽待贵族,重惩违令的阿哈、诸申。遇有词讼,都堂先审,次达五大臣,再达诸贝勒,然后由汗裁定。二是“平盗贼,止恶逆”,遇逢阿哈、诸申反抗,则严厉镇压,捉获逃亡的阿哈,立即处死。三系“遍济贫乏”,施用小恩小惠,赐点食盐给筑城夫役,赏给穷民布匹,以示宽厚,企图使诸申、阿哈感恩戴德,“虽劳苦从事而无怨言”。四为“教以善言”,使劳动者之心,“皆明而善”,不怀恶念,不为“盗贼之行”,俯首帖耳,甘作顺民。这样,就可达到“国家太平”,后金国太平无事,汗、贝勒便能坐享阿哈、诸申的劳动果实了。
总之,八旗制度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包含了军、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