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声色犬马》上映的第二天,许贯文自编自演的新作《鬼马双星》正式在嘉禾院线十八家影院全线联映。
就在同一天,许贯杰全新粤语大碟《鬼马双星》正式上架发售,同名主打歌《鬼马双星》也开始在电台广播。
《鬼马双星》这首歌使用香港本地方言,融合市井俚语,但是格调并不低下。整首歌充满了对自己的自嘲,对社会的讽刺,对不劳而获拜金思想的讥讽。一旦播出,立刻受到香港民众的欢迎。
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战后一代开始成长为社会的主力。他们出生在香港成长在香港,说粤语吃早茶,对香港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但当时香港乐坛主流音乐是英文歌,其次是**语歌,最次才是粤语歌。因此年轻人非常渴望能够听到代表香港本土的音乐。
这时候,《鬼马双星》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满足了年轻一代内心的追求。于是,上架首日,《鬼马双星》就卖出超过两万张,让宝丽金唱片公司都吓了一大跳。
在当时的香港歌坛,歌手专辑销量有个两万五千张,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金唱片。即便最红的歌手唱片销量也不过几万张而已。许贯杰这一张唱片第一天上架就卖断了货,创下了首日唱片销售的记录,真是令人大呼奇迹。
《鬼马双星》唱片大碟的疯狂销量,也促进了《鬼马双星》影片的票房。
不少歌迷在听过这首歌之后,自发的前往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而《鬼马双星》这部电影新鲜又有趣,让观众乐不可支又觉得不虚此行。
而看过《鬼马双星》这部影片的观众,又对片中出现的主题曲很感兴趣。
因此互相刺激之下,不仅是电影票房飙升,就连唱片专辑也是大卖。
“怎么样?首日票房算出来了没有?”办公室内,邹文淮焦急的问院线经理道。
院线经理则手拿着电话,一边给旗下每家影院打电话询问票房情况,一边用笔在纸上记录数字。
“邹先生,《鬼马双星》首日票房超过二十五万,平均上座率超过七成。”院线经理报告道。
“二十五万?!比邵氏的《声色犬马》还要少五万多港币。”邹文淮一下子坐到了椅子上。
首日票房失利,令他如遭雷击。
“雷蒙,不必担心,我相信《鬼马双星》的后劲一定比《声色犬马》足。”何贯昌上前劝解道。
“但愿。”邹文淮猛地吸了一口雪茄烟,“阿昌,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用你那招试试。”
“好的,我会小心谨慎的。”何贯昌点了点头道。
凌晨一更,求收藏,求推荐,拜谢!
第二十四章 得偿所愿
接下来两天时间,《鬼马双星》的票房节节升高,终于超越了《声色犬马》的票房,达到惊人的四十万港币。
究其原因,《声色犬马》虽然是大导演李翰祥精心打造的风月片,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虽然风月片短时间内能够吸引大群咸湿佬进影院观看,但是这种票房热潮很难持久,同时也自然的令女性观众退避三舍。
《鬼马双星》这部电影却不同,全片都没有十八禁的镜头,只有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奋斗史,讲述的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新鲜有趣,不矫揉造作,也不卖弄风情,完全适合一家大小前来观赏。
因此《鬼马双星》的观众基数要比《声色犬马》至少多一倍,等《声色犬马》上映三天就退烧之后,《鬼马双星》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后劲。
一周之后,《鬼马双星》票房突破三百万港币,而《声色犬马》不过一百三十万票房,连一半都到不了。
票房大胜的邹文淮大大的出了一口闷气,之前李小龙突然去世,就有一干小人看扁他没会一蹶不振。但现在苍天有眼,走了福星李小龙,却送来了福将许贯文。
“看来是时候拉拢他一下了。”想到许贯文现在是自组公司,并没有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邹文淮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雷蒙,不如我们举办一个庆功宴,把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趁着酒兴再与迈克谈谈。”何贯昌深知老友的心事,在一旁出主意道。
“阿昌,就以你的意思去办,争取多叫些媒体过来。”邹文淮点点头道。
“阿芝,今晚要参加邹大亨举办的晚宴,你现在还不早些准备,到时候又会手忙脚乱了。”赵妈妈一边收拾女儿的衣服一边催促道。
“妈,晚宴是晚上八点才举行,现在才下午两点好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