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是维护等级制度。但是,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是既讲君权也讲民权,不讲平等却讲对等的。
□ 什么叫“不讲平等却讲对等”?
■ 就是不能单方面定规矩、提要求。比方说,你不能只要求臣民怎么着,不要求君主怎么样。所以,儒家只要讲到道德,就一定是双向的。讲忠讲孝的同时,也讲仁讲慈,叫“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仁与臣忠、父慈与子孝,虽不平等,却对等。
□ 对等又怎么样呢?
■ 那就不能只讲君权,不讲民权。而且,按照对等原则,如果君主居然“视臣如土芥”,那么,臣民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视君如寇仇”。
□ 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 是的。人民革命,也就顺理成章。
□ 话虽这么说,我仍然认为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颠覆。孔子,可是痛恨“犯上作乱”的。他极力主张孝悌,也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吧?
■ 是的。所以孟子要“正名”,说革命不是“弑君”,是“诛一夫”。
□ 何况按照对等原则,顶多也就是君权民权一样重,孟子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这难道不是一种颠覆?
■ 所以后世某些统治者不喜欢孟子,比如朱元璋。
□ 就像他们不喜欢墨子?
■ 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墨子也越走越远了。
玖 从平等到专制(1)
墨子的主张,名为“*集中”,实为“专制*”
□ 你说孟子和墨子都是越走越远,此话怎讲?
■ 孟子从君权走向了民权,墨子却由平等走向了专制,难道不都是越走越远?
□ 墨子主张专制吗?不见得吧?我看墨子挺*的。他认为,执政者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包括对自己过错的批评,这难道还不*?
■ 表面上看,是这样。墨子确实要求执政者必须“得下之情”,也说过“上有过则规谏之”的话。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只言片语就下结论。顺便说一句,抓住只言片语就做文章,是咱们学术界(也包括界外)一些人的毛病。许多无谓的笔墨官司,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 那应该怎么样?
■ 对墨子的这些话,至少要问四个问题——为什么、干什么、怎样能、怎么办。弄清楚了这四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墨子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究竟是*还是专制。
□ 那好。请问,为什么要求执政者听意见呢?
■ 墨子讲得很清楚——“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可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 你这样说,有点愣往人家头上扣屎盆子。“上之为政”怎么就一定是统治呢?就不能理解为“领导”或者“管理”吗?再说了,“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又有什么不对呢?不管是谁执政,恐怕都要了解社情民意吧?难道只有专制政府需要体察下情,*政府反倒是不需要的?
■ 这就要看第二个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干什么。干什么呢?墨子说,是为了知道哪些人做了好事,哪些人做了坏事(明于民之善非)。知道这些,又是为了干什么呢?是为了奖励和惩罚,叫做“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统治。
□ 这也说不通。扬善惩恶,有什么不对?难道*政府就不扬善惩恶?就连企业管理,也得奖勤罚懒吧?
■ 但你得承认,这里面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的要求。墨子的“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与决策*无关,也没有让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思。
□ 好,我承认。说第三个问题吧!
■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了解社情民意。这个问题,墨子自己是问过的,叫做“得下之情将奈何可”。
□ 那墨子认为怎样才可以?
■ 他自己的回答,是“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向上统一于一种意见,这才可以”。也就是说,上级了解情况,下级反映意见,都必须也只能根据上级的意见、想法来进行。这个问题可就大了。情况好一点,是上级想了解什么问题,就反映什么问题。糟一点,只怕就是上级想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