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1/4 页)
�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采纳他这一建议,就在于看到了这一说法的好处,扯一杆大旗,张口仁政,闭口圣贤之道,要人无法反对。暗地里,汉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杀伐决断,无所不为。
汉武帝虽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说,他做皇帝数十年间,是法家大行其道。
对这点,汉宣帝说得最是直白。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特别喜欢儒术,好纯儒之学,反对宣帝的一些政令。对此事,宣帝很恼火,一度想废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母与他是结发夫妻,不忍废,才有后来的政衰之事。
汉宣帝的出身很具有传奇色彩,还在襁褓中,因为“戾太子谋反事件”而给扔进了大狱,要给杀死。要不是给张汤的儿子所救,他早就给杀死了。虽然给救了,却流落民间,与寻常百姓没什么两样。
汉昭帝二十二岁病逝,没有儿子,霍光他们立昌邑王为帝,昌邑王胡作非为,毫无当皇帝的样儿,霍光联合大臣把他给废了。最后议立谁为帝,张安世力主立宣帝,这才有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汉宣帝。
汉元帝的母亲就是汉宣帝流落民间的结发夫妻,夫妻感情很好,是以宣帝才没有废元帝。
汉宣帝训斥元帝说“汉家自有道,王霸杂用”,这话道出了汉朝用的其实是法家的霸术,而非读书人嘴里说的儒家之学。
汉元帝没听进去,当上皇帝后,用韦玄成这些纯儒。这些所谓的纯儒,只会空谈,毫无治世之具,汉宣帝开创的大好局面从此不复存在,曾经创造无数辉煌与传奇的大汉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听景帝的话,大有采纳之意,周阳不得不心惊了。作为现代人,深知这一策的危害有多大。尽管董仲舒的本意不是真的要用儒家之学来治国,可是,后人却是误以为他是真心要用儒家之学来治理国家,却是贻害无穷。
“皇上,董仲舒的策议虽好,可是,有一点皇上有没有想过?”周阳念头一转,立时有了主意。
“哦!”景帝大感兴趣:“哪一点?”
“皇上能保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吗?”周阳问道。
“呵呵!”景帝一笑:“始皇想万世为君,可是,后人之贤与不肖,谁能保证?公子扶苏贤明,胡亥却昏昧,一父所生皆如是,朕也不敢保证呀。”
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这种事谁敢保证呢?景帝这是大实话。
“皇上所言极是。”周阳接着道:“若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即使行法家之道,他也知道如何掩盖,何必要儒家这外衣呢?若是大汉皇帝有不明之人,若一时不察,误以为儒术真能治国,儒家之术大行,大汉岂不危殆?”
汉元帝就是这种不明之人,把好好一个强大的汉帝国治理得衰败,让无数后人叹息。
象汉元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把儒家那一套当作了经典,一用再用,却是一误再误。
纵观历史,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明明把儒家供得很高,可是,他们又有哪一个使用了儒家之术呢?
他们供儒家,不过是扯一杆大旗,给他们遮羞罢了,用来掩盖霸术。
景帝猛然醒悟,一拍额头,道:“幸得周阳提醒,要不然,朕几误矣!可是,若是没有儒家这个外衣来掩盖,岂不为人所指责?”
美人穿着好看的衣衫才是美人,若是脱得赤条条的,就失去了美感。若是没有儒家这件外衣,还真是不好办,主父偃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皇上,这有何难办呢?”周阳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皇上,只需要皇上下旨,把这些读书人招拢起来,好吃好喝供起来,要他们为皇上写赞颂之文,要他们做御用文人便可。”
儒生虽是自我标榜,有多清高,不把王侯放在眼里。可是,真要有好处给他们了,他们就象绿头苍蝇遇到臭鸡蛋一般,不顾一切的扑上去,其嘴脸显露无疑。
这种事,史不绝书,太多了。
“好计!”主父偃大是赞成:“天下的舆情,跟着为数不多的笔杆子转,只要控制住了笔杆子,舆情也就撑握在朝廷手里。”
“老三不就是招纳笔杆子,沽名钓誉吗?这些文人,没骨头,就这么办!”景帝大是赞成:“为朕说好话,朕给他们好吃好喝,要是……哼!”
景帝眼里光芒一闪,冷哼一声。
董仲舒的策议,除了这条外,其他的没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有些东西给他弄得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