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4 页)
,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 这段文字,就是以四音节词为主,兼有其它音节。3)实际作文中,凭耳朵的感觉就可以了。关键是脑子里要有这个概念,凡是读不出节奏的句子和段落,多半是句子中词汇的音节搭配有问题。这个时候,调换不同音节的同义字词试一试,一样可以令人刮目相看。
可见,作文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词汇量不够,而是对词汇的意境、音节韵律这二点注意不够。所以,作文时,不管用词多少,文章总是不够生动精彩。
36(上) 一句三折(1)
一句话,能传递给我们哪些信息呢?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一个句子,除了字面意思,其实还能辐射出很多信息,只是,常被我们忽略。
通常,读完一个句子,我们能感受到下面三点:
1、 句子的文字内容;
2、 句式长短表达出的节奏感、语气感;
3、 句式松紧表达出的节奏感、语气感;
一、长句长,短句短,节奏表达有松缓
句子有长有短,表达同样的内容,长句和短句带来的节奏、语气变化和感官刺激就是不一样。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1:
表达1:院内有二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长句,节奏平缓,语气稳重。
表达2:院内有二棵树,二棵都是枣树。
中等句,节奏稍缓,语气平和。
表达3:院内有二棵枣树。
短句,节奏明快、语气轻快。
例2:
表达1:我实在不明白你是不是能看见我听到的?
长句,节奏缓慢,语气厚重。
表达2:我不太明白,你能看见我听到的吗?
中等句,节奏比较缓慢,语气平和。
表达3:你能看见我听到的吗?
短句,节奏明快,语气也显轻松。
二、紧句急、松句缓,松紧的语气不一般。
句式有松有紧,同样长度的句子,内容的密度不同,其语气、节奏也不一样。见下例:
例1:
表达1:车祸速归。
紧句。四个字,说了两件事:1、出车祸了。2、你快回来。内容密度大,节奏快、语气急、给读者的心理压力也大。
表达2:今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