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3/4 页)
选兵和练兵,李秀成目前占领着苏州府、常州府和太仓州,以及江北的靖江、泰州和江都,李部太平军现在有将近二十万,李秀成打算编练十万大军。包括一万新
李秀成其实也不想削减军队,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一则他要让军队彻底控制在自己手里,那些终于天王的,还不如不用,另一则他要编练新军,需要花很多的钱,就不能不按照叶枫的计划发展经济,并节省开支。那么裁军就是必须要的,当然他也认为精兵远要比人数更重要。就好像鲍超那个霆字营打得杨辅清几万太平军狼狈不堪,却被华夏国防军全歼。这让李秀成对近代战争有了全新的看法。
李秀成在搞军事整编,天京又因为和苏福搞对峙调回陈玉成,李鸿章在南线地压力大减,果然开始向泗州、宿州一线增兵,而华夏则利用铁路和海运的优势,将饶州第二师撤回杭州,原驻杭州的第四师从上海登船。发往海州。增援徐州,一时之间。北方战火阴云密布。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当大家都将目光盯住战场上时,李鸿章的心腹幕僚王凯泰却悄然来到杭州,出现在总督府叶枫的面前。
叶枫对王凯泰的出现也相当意外,他也以为李鸿章会在徐州一带趁乱讨占便宜,不过对李鸿章可能在战前就争取好处的做法也是设想之一,只是没想到李鸿章这么能忍,而且情报部都不知道有李鸿章的人混了进来,直到王凯泰说明自己地身份。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我对少荃兄向来是很仰慕的,奈何缘铿一面,不知何时能把酒言欢,补帆兄今日前来,定然有所教我,但请直言,”叶枫笑着说道。
情报部有这个王凯泰的资料,这个人是道光三十年进士,曾在江北组织团练,李鸿章建淮军以后成为心腹幕僚,在淮军中地位尊崇。
“制台大人对叶总督也是仰慕,能在短短几年间,让东南变化如此之大者,古今未有,我家大人也希望早日与叶大人把酒言欢,指点江山。”王凯泰笑道。
王凯泰是一个人,华夏这边除了叶枫,还有王韬、冯桂芬、赵勇,以及新任内务部尚书谭钟麟,叶枫摆出这个阵势,就表明今天不是来谈感情,而是说事情的。
王凯泰和李秀成不同,王凯泰只是李鸿章的代表,所以叶枫无法和他交心,而李鸿章和李秀成也不同,李秀成出身与贫贱,一开始未必就有称王称帝的打算,李鸿章这种传统的读书人,很多观念早就根深蒂固,所以这次更像是谈判,一开始就火花四溅。
让叶枫略感惊讶的是,华夏这边态度强硬,不时抛出军事讹诈的竟然不是军方代表赵勇,而是内务尚书谭钟麟,他极其嚣张地宣称,淮军是拣地英国人的装备,而即便是英国人最新地装备,也比不上华夏军,淮军在华夏军面前几乎就是儿戏,完全不值得一提。
王凯泰当然不能认同,便和谭钟麟吵了起来,这两个清王朝的进士可谓棋逢对手,第一天地谈判几乎就在两个人的争吵中度过,而到了第二天,谭钟麟直接将王凯泰拉到上海,参加新近整编的国防军第十四师的阅兵仪式。
第十四师是按照国防部最新的扩军计划,由第二旅为基础,从浙江、上海的警备军补充两个旅的兵力,扩编而成地新师,装备还没有全部到位,但是以第二旅为核心,组织一次阅兵却不是问题。
第二旅是华夏王牌第一师地老部队,二旅旅长虽然因为扩编晋升为师长,但打心眼里对第二旅脱离第一师的序列而感到伤心,他地愿望就是将第十四师打造成为第一师那样的王牌。
十四师的阅兵仪式很成功,王凯泰看到的不是全部,只有一千多人,但他也知道华夏其它军队也都差不多,而且这还只是新军,说不定其它军队更强。
从序列上可以看出这是第十四师,也就是说华夏至少有十四个这样的师,华夏国防师的编制是八千人,如此算来,华夏国防军的规模是十二万,已经超出不断扩张的淮军,而在装备上更是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不仅仅是装备,华夏军的士气和训练都与淮军不同,很接近西洋的队列形式,这表明这支军队从里到外都发生了变化,这才是王凯泰最担心的。
接下来的几天,谭钟麟带着王凯泰到处转,也不怕暴露秘密,现在表现的越强大,才越有可能迫使李鸿章作出妥协。
第四天,谭钟麟请王凯泰坐上了往上海的火车,几个小时以后,当火车停靠到上海站台以后,王凯泰目瞪口呆,他不得不承认,在华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还是发生的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