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父亲帮我们点蜡烛。由于纸灯笼是用钱买的,又容易烧掉,所以爸爸特别慎重,留到最后点,其他人的灯都亮了之后,轮到老么——
“不要点啦,烧到手怎么办?他那么小。”有个堂嬏发表意见。
“厚!那是钱买的耶,烧掉了多可惜?不必点火。”阿嬷直接伸手要拿回蜡烛。“不然不要提好了,先收起来,明年就有得提。”
爸爸翻白眼:“买了不提做什么?烧掉就烧掉有什么关系——”
“哇——烧掉了!”才说着呢,就有一位小朋友的纸灯笼喂了火,他大叫完后哭回家去了。
每年都会有几只纸灯笼烧掉,见怪不怪,只是没想到今年会这么早就有人发生这种惨剧。
嘿嘿嘿……我们期待的眼光全瞥向老么手上那一只。
老爸突然变得好犹豫,这火是点,还是不点的好呢?
老么见自己的灯笼没有亮亮的,当下要哭要哭起来。
好!不管了,点就点吧!父亲对我们交代:
“要照顾弟弟哦,别让他碰到火。”
好啦好啦!毕竟是自家小弟,怎么可能让他受伤?
阿嬷还在做最后的努力:“不然你让他拿根蜡烛就好了嘛,纸灯笼收起来吧,他那么小,一定会烧掉的!”
“不会啦,他们会帮忙看。”再横了我们一眼,表示若是老么有事,我们的皮就尽量绷紧一点没关系。
点火仪式开始——众人屏气凝神以待。
就见打火机上的火苗轻轻引渡到小红蜡烛的棉线上,点着了……好,接下来要小心,将纸灯笼拉直,再串上小竹棒,一切大功告成——
灯笼拉直了,很好;小竹棒也串上了,非常好……
啪——蜡烛倒了……哇啊啊啊!烧、烧起来了啦!
老么哇啦哇啦哭号起来,大人们惋惜叹息不敢置信。
现在赶工出一个铁罐灯笼还来得及吗?不然像堂弟那样只拿蜡烛也行嘛!
我们好心地替老么想着各种度过今年元宵节的办法。
第十五篇:你要跟谁?
您常常觉得小孩子的特色就是“小”,
所以理所当然听不懂你们大人在谈论些什么。
我必须小小吐槽一下,
老爸呀!就拿我还记得这件事来说,
您的认定显然是错的。小孩子虽小,脑袋也小,
可不代表什么事都无法理解哟!
【哇!爸爸妈妈在分小孩耶!】
这是每一个家庭里偶尔会出现的画面——
当父亲的与当母亲的进行一种叫做“吵架”的运动。
刚开始,大家都决定理智地来把事情谈开,因为大小声对解决事情并无助益,可是随着不满的情绪高涨,互相翻出对一些以前忍耐很久的事件交相指责之后,演变成事情不必解决,先叫骂完吐出怨气再说!
每一对夫妻都是这样的,吵架是为了抒发长期隐忍的积怨,而非改过或解决问题。
这一点很好理解,每次大吵的原因一定是来自情结重大,可是吵到后来您会发现双方其实都想趁这一次大吵的机会,让对方改正一些恶习。例如说原本因为被倒会而吵起来,但是最后反倒僵在“你爱嚼槟榔”、“你…太唠叨”这种事情上,压根忘了倒会的事。
吵架要是吵到有台阶下,一切天下太平、圆满落幕;倘若吵得过火,无人节制,僵扭住了,往往会丢出一句逼迫对方屈服的狠话:“离婚!”
怕了吧?哼哼……
虽然大多时候这一招挺有用的,但是也偶有凸槌的不幸意外。毕竟有时候提出“离婚”这字眼,只是为了下台阶,终止这场撕破脸的战事,在双方都算保留一点面子的情况下,顺利落幕;但是这一招若是太早使出来,那绝对会死个正着。
所谓太早,就是彼此的怒气怨气还没有消耗完毕,还没打算结束这种火爆,正兴头上呢,偏还脱口出挑衅的“离婚”字眼。为了证明“我才不怕你”于是飞快应道“离就离,谁怕谁”……然后,怨气更炽,各自气苦。煞有其事地进入“类离婚”的步骤中,偷偷期望对方会不会放下身段,当作一切都没发生……
一对考虑离婚的夫妻通常只介意两件事-共有的小孩与共攒的金钱。
我家那么穷,钱事是别想了,你还得感激不必分到负债咧。钱没有,小孩倒是不少。
这几枚萝卜头是这场婚姻到现在为止,唯一的资产与成就。虽然说要养大至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