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分析大势(第1/2 页)
秦烈制定了出海计划,而未经过刘艺和常继祖,这个问题充分暴露一个严重问题,天威军与水师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
这是李祯和刘太后还未下定决心的体现。
他俩犹豫,出海作战需要银子,可国库缺银子,这是谭远忠和尚善治的态度,陈恪的皇家银庄计划远水解不了近渴。
李昭就是来问这个问题的:“你用张夫人垫付的银子解决了换人头的问题,这笔钱可在皇家银庄成立后还清。”
“而对那些通倭的富商实施抄家,抄没的金银尚未得到核算,除去重建上虞的款项,给将士们的奖赏,略有盈余已是万幸,出兵琉球的钱从哪来?”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李昭问计。
面对这个问题陈恪回道:“我将马忠留在杭州,由他配合李宪,还能得到一笔赃款。”
“我将梁臣留给秦将军,目标直指梁家的财宝,秦将军应该明白。”
“据我所知琉球现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山南、中山、山北,人口应有十万之众,其中就有不少福州、江浙人。”
“他们对倭寇的仇恨不亚于我们,所以出兵琉球并不是占领其领土,而是消灭倭寇,并对琉球三国实施保护。”
“从这个战略角度出发,出兵琉球先要获得琉球民众的支持,这一点没问题,琉球民众心向大兴王朝。”
“所以此次出海作战,其花费不会很大,获得浪也的宝库,应该解决军费问题。”
陈恪说完了,李昭诧异地问道:“你在条陈上说的很清楚,却未告知刘艺他们,为何?”
陈恪回道:“一人想不如众人想。”
他说的简单,可许多人想不到,李祯和李昭就没想到。
好在秦烈想到了。
当陈恪将梁臣留给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向导,梁臣知道琉球和日本的情况。
可一番交谈后秦烈的思路变了。
梁臣不关注琉球、日本,他关注的是梁家人在哪?
他想找到梁承的妻妾和其他子女,他的母亲与他们在一起。
梁臣心里有底,陈恪安排了这事,他就在交谈中恳求秦烈,于是让秦烈的思路变了,在出海作战前应先解决梁家人的问题,这是内患。
想起这事他就想起陈恪的态度,陈恪临走时什么也没说。
他不相信陈恪想不到这一点,将梁臣留给他已经说明了态度,这是让他自己谋划的意思。
明确这一点秦烈就兴奋起来,经过一番缜密的分析,将目标指向金门岛。
然后看见马忠和李宪,又想起了金银的事。
他不跟马忠和李宪抢,找到梁家人就能找到大多数。
但他不会隐瞒刘艺和常继祖,说出自己的计划让他俩大感兴趣。
他俩知道李祯的难处,也知道朝中众臣的德行,没有利益的事不会干。
他们想出兵琉球,就一定要让朝里的那些人看到利益。
于是这事就这么敲定了。
可李昭不知道,低声问道:“要不要给他们下旨?”
陈恪否定,“这种事让臣子去干,圣主明君不能下这样的旨意,保护好他们就行。”
这话李昭爱听,于是担心起来,“刘艺和常继祖不会想到,秦烈若是没想到...”
他不往下说,听陈恪回道:“马忠会让他想到。”
这个结论让秦烈笑了,马忠贪财,若是为国家贪财,倒也是个人才。
说起马忠,李昭放心了,马忠的胆不大,但为国家贪财,他敢挖地三尺。
李昭深知马忠的为人,不再提起此事,转移了话题,“让张亢召集人马前去支援于阗王国,结果如何?”
李昭问的委婉,但陈恪能听出来,轻声回道:“战场瞬息万变,谁也不敢说肯定能胜,但不管胜败,对我大兴王朝都只有好处。”
“张亢只是我朝的散职官员,以个人身份支持于阗王国,大家心里明白,却抓不着把柄。”
“据我观察,张亢忠君爱国,不用担心有变。”
说到这陈恪沉吟一会,断然说道:“如张亢有变,皇上给我一支兵马,我去灭了他。”
他说了一席话为张亢作保,直到最后一句话方才想起李昭问计的目的。
李昭就等这句话。
明白了这点陈恪暗叹,“李祯还是有点胆小啊!”
他不能不发出这声感叹,李祯接受他的建议,初一就放出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