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朱元璋晃点李善长(第2/3 页)
“以他的能力和见识,去应对辽东的局面,或许能大有一番作为。”
朱元璋听闻此言,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中透出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轻轻摩挲着座椅的扶手,片刻后说道:“善长,你也知道,胡惟庸如今在朝中事务缠身,若派他去辽东,朝堂之上一时没有丞相辅佐,诸多事务怕是难以顺畅运转。”
李善长连忙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必过于担忧。”
“臣虽年事已高,但自觉身子骨还算硬朗,尚可再为陛下分忧几年。”
“在胡惟庸前往辽东期间,臣愿多承担些朝堂事务,与其他大臣们齐心协力,确保朝廷诸事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来,背着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都没有说话。
许久,朱元璋转过身来,看着李善长,缓缓说道:“善长,此事重大,容咱再仔细思忖一番。”
“那依你之见,对于武将人选可有什么建议?”
李善长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臣昨日曾往魏国公府邸拜访,与他一同商讨了辽东之事。”
“魏国公以为,镇守辽东的武将,最好有两位,一位精于海战,一位擅于陆战。”
“是以,臣举荐平凉侯费聚和延安侯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在征讨方国珍和陈友定时,积累了颇为丰富的海战经验;而延安侯唐胜宗则陆战娴熟,二人定可保辽东无虞。”
朱元璋微微点头,口中赞道:“嗯,天德的建议的确周详,费聚和唐胜宗也确实各有所长。”
然心中却暗自思忖:善长这老狐狸,莫不是想将辽东变为淮西的根基之地?
最终,朱元璋开口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善长,你且先退下吧,让咱再细细权衡一番。”
李善长领命退下,心中明白此事关系重大,朱元璋谨慎也是情理之中。
待李善长离去后,朱元璋坐在老板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后,他朝殿外喊道:“小赵,去将标儿和宋学士唤来。”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
李奥此刻正强打精神,努力不让自己在这庄重场合睡着。
就在这时,便听到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诸位爱卿,对于主掌辽东事务的文臣武将,尔等可有什么合适的举荐之人?”
话音刚落,站在左侧的吏部一位员外郎率先出列,恭敬地行了一礼,朗声道:“陛下,臣举荐胡相。”
“胡相足智多谋,且在朝中多年,历经诸多政务,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经验之丰富,在朝中可谓是屈指可数。”
“以臣之见,若论管理官员、协调各方事务,胡相当是不二人选,定能将辽东的官场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政令通达,官员各司其职。”
接着,户部的一位主事也站了出来,同样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亦认为胡相合适。”
“胡相对钱粮之事极为了解,深知如何调配资源、管理财政。”
“辽东之地,虽地域广阔,但钱粮事务至关重要,关乎军民生计、军队补给。”
“胡相定能凭借其对钱粮事务的精通,合理规划,确保辽东的钱粮充足,供给无忧,为辽东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时,礼部的一位郎中也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胡相在礼仪外交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辽东与各方势力接壤,免不了外交往来和礼仪事宜。”
“胡相能以其卓越的见识和得体的应对,维护我朝在辽东的威严和形象,与周边势力妥善周旋,为辽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兵部的一位侍郎紧接着出列,大声说道:“陛下,从军事配合和政务衔接角度来看,胡相也极为合适。”
“他与诸多武将皆有往来,熟知我朝军事部署和将领特点。”
“在辽东,若有胡相主持政务,必能与当地武将紧密配合,做到军政一体,相互支持,共同守护好我朝的东北边疆。”
朱元璋听着这位侍郎的陈奏,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群臣,只见六部之中,竟有四部的官员都在举荐胡惟庸。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随后笑着看向胡惟庸,带着几分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道:“胡相,对此可有什么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