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京张彬:“京。楼:急。廿八日自沪回鄂。壶。宥。”同时发电总理衙门代奏,表示将于二十八日开行,并告日本不会因沙市事件使用军舰动武。
根据上海《申报》的报道,张之洞在上海会见了各国领事,与盛宣怀、志钧、蔡钧等清朝官员商谈交往,并参观了巡捕房、西学堂、榨油厂、造纸局。闰三月二十九日,张之洞乘“楚材”兵轮离开上海,途中与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进行了两小时的会谈。四月初四日(5月23日),张之洞在回鄂途中发了三份电报。其一给杨锐:
“京。乔:密。此时且回鄂,再看。凡事听其自然。黄楼出京否?钝。支。”
杨锐的来电虽未见,但细绎张的电文,“凡事听其自然”一语似表明,杨锐已有详细的电报或密信说明内情;“此时且回鄂”一语似又表明,由于沙市事件已平息,也符合谕旨中“地方一律安清”的要求,杨锐希望张据情请旨再入京;而张谨慎地表示了“再看”的态度。其二给湖北布政使王之春:
第26节,
“武昌王藩台:清。密。屡电悉。凡事当听其自然,且回鄂再看。名心泐。支。”
王之春是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的属员,跟随张已十多年,关系甚深。他的来电虽未见,但可以推测,其内容大体与杨锐相同。张之洞对他的回电也大体与杨锐相同。其三是给梁鼎芬:
“武昌两湖书院梁太史:藏。密。屡电悉。汲黯、富弼,未闻强欲入都。回鄂为是。来电甚勇二字上有误,祈再示。壶。支。”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名臣,忠贤直谏。富弼(1004…1083),北宋名臣,清贤中正。很可能梁鼎芬来电中以汲、富相期许,而张却称两人亦未“强欲入都”。四月初八日(5月27日),张之洞回到汉口,十二日,张之洞发电,称其“已遵旨回任”。尽管如此,京中的一批官员仍希望能再次推举张之洞入京。一米一花一书一库一 ;__
恰于此时,北京的政情大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訢去世。同日,御史王鹏运上奏“大臣误国请予罢斥折”,弹劾翁同龢、张荫桓,该折当日上呈慈禧太后。四月二十一日,给事中高燮曾上奏“海关增加经费有失政体”,指责翁同龢,该折片当日呈送慈禧太后。四月二十二日(6月10日),即百日维新的前一天,慈禧太后进行第一次人事调整:荣禄升大学士(后补文渊阁)管理户部,刚毅升协办大学士、接任兵部尚书,崇礼接任刑部尚书。该次调整几乎全是针对翁同龢。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百日维新的第五天,翁同龢六十九岁(虚岁)的生日,慈禧太后进行第二次人事调整:翁同龢被“开缺回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来京陛见”,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清廷还发出电报:“四川总督裕禄现在行抵何处?迅速来京陛见。”该次人事调整直到五月二十三日才结束。王文韶接替翁出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裕禄调任军机大臣,荣禄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尽管慈禧太后罢免翁同龢有着多种原因,今人对此也有多种分析;但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力斗争,慈禧太后绝不允许“翁师傅控制光绪帝把持朝政”的局面出现。五月二十七日(7月17日),清廷又发来电旨:
“奉旨:前经谕令张之洞折回本任,俟沙市之案办竣,再行来京。现在案虽就绪,惟湖北地方紧要,张之洞著即毋庸来京陛见。”
中枢的调整至此已经完成,再召张之洞入京已无必要。
如果不是沙市事件,如果不是翁同龢的阻挠,张之洞将于四月初,即恭亲王奕訢去世之前到达北京,很可能由此入值军机处、总理衙门。若是如此,政局还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动?
如果张之洞入值军机处、总理衙门,必不会听命于翁同龢,这也是慈禧太后、徐桐等人所乐意看到的,成为政治上的牵制力量。若是如此,慈禧太后还有必要驱逐翁同龢吗?
如果张之洞与翁同龢同在枢廷为官,会否大起党争?在“张之洞档案”《张文襄公函牍未刊稿》所录张之洞致翁同龢信的抄件旁,有一贴条,称言:
“常熟极修边幅,与文襄行径本不甚同。然作京曹时,虽踪迹较疏,而同在清流,未尝不互相引重。迨文襄开府粤、楚,兴作繁多,规模宏大,常熟局量较隘,视文襄举动不无挥霍之疑。及汉阳铁厂开端,中国创举,事事借重客卿,縻费所不能免。常熟时埂�戎В�南迩肟疃�獠第担�荡枷颓淄跻灰馕�郑��碌貌恢嘘 W湟栽す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