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旁敲侧击圣主生疑 嘘寒问暖骁骑动容(第3/7 页)
最本分的一个。
早年间皇帝便给诸王下了旨,允许他们随时来京都拜谒,这可是表达信任的最高礼遇。
可是长沙王从来不无故进京,若是没有圣旨,那么每次有事,都恭恭敬敬的上表奏请,然后以朝贡的方式送礼拜谒。
在其封邑长沙郡为政亲民,无论是名声还是号召力都很高。
他作为一方长官,又是哥哥,能够如此守礼,那么西昌侯萧靖艺又怎敢破坏自己哥哥的良好形象呢!
至于萧子昭,身后无甚依靠。
原本看起来与老六走的近一些,他能去北徐领兵,也是老六举荐的,可如今老六和老八却对他颇有意见,难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帝越想越糊涂,没想到终日礼佛,以慈爱示人,却还是不能感化底下这帮郡王高官。
“三福啊,召萧辰过来。”
“是!”
半个时辰的光景,萧辰随着俞三福进了万寿宫。
皇帝远远的就闻到了些许酒气。
“臣萧辰,拜见陛下。”
“看座吧。”
“谢陛下。”
于是萧辰走上前,坐的离皇帝近了些。
“你自从北徐州复命回来,朕还未能和你单独说说话呢。”
“请陛下恕罪,臣一时没什么要奏请的,所以......”
皇帝听后压了压手示意。
“朕知道,你心有不甘。”
“你萧辰自从入宫以来,什么时候像这几日一样沉着平静了。”
萧辰听后不由得笑了笑。
是啊,商议筑堰时没说话,为此还得罪了徐、周二人;朝议增援蜀地时也没说话,搞得那几个文官也对自己有了意见。
可说了又能怎么样呢,从经验上来看,说与不说都会得罪人,与其那样,倒不如找准机会,在最恰当、最有力的时候说,才会有价值。
而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好机会。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陛下。”
“恕臣斗胆,北徐州分兵之策,为何拖了许久才得以实施。”
“臣心有不解,还望陛下明示。”
皇帝听后微微睁开了双眼,看了看他。
“哦?呵呵呵。原来你真是因为此事耿耿于怀啊!”
“萧辰不敢,毕竟靖艺刺史已经在荆山一带多次尝试过分兵游击,虽说有得有失,但总体看了对我南军更为有利。”
“嗯,这些朕都知道。”
“从之前的战局来看,荆山尤为重要。因其背靠钟离,面迎索虏边界,故而与北军接触机会最多,所以我提出分兵之策,重点就在于荆山以及昌将军所处的洛水东南。”
“我们整体由东南,向西北侧的寿阳逐步侵蚀,各自为战,在必要时互为照应,这样既能损耗北军有生力量,又能维持大军耗费,进而早日逼近寿阳。”
皇帝听后稍稍点了点头。
“萧卿虽非行伍,然一番分兵之策倒是有理有据。”
“只不过朕心里亦有苦衷。虽推迟了时日,但分兵之策,终究实施过了,此事,便到此为止吧!”
“臣......明白!”
第一炮打空了!
事实已经定型,再追问下去,恐怕皇帝就不是这个态度了。
“那么浮山筑堰,你可有话要说?”
其实早在朝议的时候萧辰就已经在琢磨了。
筑堰既然已成定局,况且操办此事的是临川王和袁昂,即便康长明、昌义之等人再清廉再能干,也避免不了别人的小动作。要是堰成了,寿阳城破,那就什么都好说;要是大堰没起到作用,这些人免不了都得背锅。
这就好比穷途末路的赌徒,只此一搏,赢了就翻身,输了也得拉个垫背的。
如此堪比临界点、钢丝绳上的决策,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参与,看它以后变成什么样再说吧。
另一方面,祖暅一事已经传遍了宫中。此时谁要是站出来说不能筑堰,怎么劳民伤财,怎么滋生腐败,陛下肯定会内心不爽,这也是为什么徐修仁和周开逸会吃瘪的原因。
他们是忠臣,敢于进谏是职责,更是好事,只是谏言的时机不合适罢了。
“回陛下,筑堰乃是破寿阳城之根本,萧辰不懂兵法,故而不敢妄言。”
皇帝听后点了点头。
“也罢,能有自知之明,亦是贤人君子。”
“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