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页)
的府邸可要比陆德明的好多了,不但地儿大,装饰的也非常不错。不过想想,人家和自己老师完全不能比啊,人家家族多少年来一直就是常青树,陆德明充其量也就是个小福之家,压根没得比。
这府邸让孔颖达最为自豪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一处藏。据说是有很多曲阜藏的书籍副本,有些甚至连秘书省里边都没有的,这也可以找得到。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这得多有吸引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藏故事要数天一阁。话说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按理说这书本的传播也算是便捷了。但是明代的天一阁,据说有女子为了能在里边看书,直接嫁到了这家。谁想到人家还有个奇怪的规矩——女子不得上楼,闹得这个女子最后郁郁而终。
如今只有昂贵的雕版,所以书籍就更显珍惜了。
罗彦跟着陆德明进了孔府以后,孔颖达很快就走出来迎接了。
对于罗彦这个年轻人,孔颖达还是相当看好的,而且陆德明虽说平常和他说说笑笑,但是再怎么说,人家都是前辈,孔颖达不能在这个地方失礼。
等陆德明说完了来意,孔颖达很是干脆的答应了。早就听说罗彦聪慧而且刻苦的他,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亲自验证的机会。要是罗彦能够通过他的考核,孔颖达就准备允许罗彦随时进入他家中的藏书阁。
这个好处不可谓不大,当然了,孔颖达是不会讲明的。对于罗彦的考核,他要暗中进行,那样就算是失败了,对于双方也没有什么尴尬的地方。
一切谈妥当,陆德明就扔下罗彦一个人走了。美其名不放过任何零碎的时间。孔颖达也是毫不客气,直接就开始讲《尚书》。当然了,讲解之前还需要考验一下罗彦的背功,他和罗彦这会儿都没有带书,所以要是罗彦没记住的话,孔颖达也只能说抱歉。
好在罗彦这货现在别的本事没有,记东西的本事倒是很强。通过强化的记忆力,什么书认真读三遍,都能把它给背下来,更不用说《尚书》这系统直接塞进他脑子的东西。
罗彦是一个字都没有落下,从头背到尾。看到这里孔颖达就已经很是满意了,他能记住,那是因为常年都浸淫在经学著作中,几十年下来,不熟悉都不行。但是罗彦小小的年纪,能做到这种程度,扔过去考明经科,绝对能得上上。
孔颖达都有种冲动,想问问罗彦当初为什么不考明经科。要知道,明经科的上上等给的是从八品上的官,直接比进士科的甲等高了整整一品。对于罗彦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不出意外,就这一品都能熬好几年。
不过这时候罗彦已经辞官了,再问这个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孔颖达只好放下内心的好奇。
示意罗彦喝口水润润嗓子,孔颖达开始讲授第一课。与陆德明的方式不同,孔颖达说要讲什么,就只讲什么。想来也是跟魏晋南北朝以后,各种经学流派层出不群,所以传承混乱有关系。
孔颖达这是讲了传承自孔子世家的一套经学理解,至于其他的流派,罗彦要是有时间,反正藏上基本上都有。
关于整合各种儒学流派的事情,孔颖达一直在努力,但是现在还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结果,所以即便是教授别人,他也做的很是慎重。
第八十二章 有了个世子师弟
孔颖达讲《尚书》的速度很快,饶是如此,罗彦感觉也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把这本书讲完。好在这个时候罗彦没有公事,所以除了每天看书,就是听孔颖达讲课,这日子也算是过的惬意。
只是,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个月就开始有了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和罗彦抢老师。
秦王世子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因为当时长孙无垢是在太极宫承乾殿生的他,所以就起名叫做李承乾。当然了,罗彦认为那时候李世民绝对就有了想上位的心,或者说这种心思一直都有,而且把自家儿子的名字都起成了这样。
如今的李承乾已经虚五岁了,作为皇家,自然是需要找以为赫赫有名的大儒来给孩子蒙学。找谁呢?李世民的文学馆里正好就有这么两个人。孔颖达和陆德明。
这两位都是宽厚的长者,对于孩子有耐心,而且学问深。李世民早就想到了这两个人。而且,一直对自己儿子寄托着深厚期望的李世民,也希望借此能够得到士林的认可。
遭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两位也自然是不好拒绝,所以只能答应李世民的请求,去为这样一个五岁的孩童蒙学。
但是问题就来了。孔颖达还好一些,年龄才四十多岁,虽说是年纪大了,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