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人民的民主,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企求发展中国工商业,达到富强的目的。但是,按照立宪派的道路,中国将
310
092胡绳文集
永远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坑中。革命派能够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取得压倒立宪派的优势,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继续遭受长期的苦难。这些苦难当然不是由革命造成的,而是因为革命面临强大的内外敌人,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的缘故。
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不能不通过一次次失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道路,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才取得胜利。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贬低革命派而推崇立宪派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外有些学者不承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的革命,说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者捏造出来的。
我在这里不可能就这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我想说的只是,对一次广大群众性的革命进行阶级分析,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明。
20世纪初年的中国革命派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时使用了“上等社会”
、“中等社会”
、“下等社会”这几个概念,实际上是接触到了革命中的阶级关系问题。他们说,“上等社会”已经极端腐败,不能指望他们;“下等社会”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是革命的力量,却只能起破坏作用。因此他们认为,现在的革命必须由“中等社会”主持,而又要发动“下等社会”的力量。他们所说的“上等社会”
,就是指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大地主统治者。所谓“下等社会”
,是指农民群众。所谓“中等社会”
,大体上就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这种不十分确切的概念,表达了民主革命派
311
胡绳文集192
的资产阶级正在起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这个客观事实。他们很明确地以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自己的榜样。
我们说,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革命,这丝毫没有贬低辛亥革命的意义。当时,在中国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为民族带来新的活力的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个进步的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主张,表达了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广大人民的愿望,因此他们成为当时人民中的先锋力量。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而不作阶级分析,就无法说明这次革命的性质,对于这次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也不可能作出适当的解释。
我在前面已经说了,统观近代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就更能看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进步而进行的斗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历史不能隔断了来看。
如果只看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那就会以为这些只是无目的、无效果的破坏活动。但是,如果没有这一阶段的革命,就不会发展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帝国主义所支持的清朝政府的胜利,但它以向袁世凯妥协而结束,这实际上就是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的妥协。如果只看辛亥革命,又会以为这仍只是不结果实的花。但是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辛亥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给了中国人民和他们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中国先进分子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
312
292胡绳文集
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以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革命发展到第三阶段,那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就是说,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来的丰硕的果实。
由于发动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是在东京成立的,而孙中山和他的许多同志当年都在日本进行过活动,孙中山所领导的运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