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第2/4 页)
快要结束了,这个娘子却与信差成亲。”
在坐的还有诸位宰相,听到开头一句,几个宰相一起皱眉头,什么爱恋啊,在这个场合,讲给皇帝听,成何体统。
不过最后一句说完,大家开始面面相觑。
表面上这是一个很苦逼的寓言。
实际宋九不可能那么无聊的,况且外面将士还在浴血奋战呢。
这个寓言是暗示赵恒用人有些任人唯亲了。
比如宰执,赵恒一度用了自己的老师,随后及时拨乱反正,这也没有错。然而与赵匡义相比,赵恒后来用了那些人,丁谓、王钦若、寇准、王旦,转来转去,就是这四个人。若非赵匡义大力载培新人,给赵恒留下了好底子,赵恒能不能重用到张齐贤、李沆、向敏中、寇准、吕端、吕蒙正,若无这六位宰相,能不能有咸平之治,即便三司使陈恕也是赵匡义提拨上来的。
至于赵恒提拨的丁谓与王钦若……
不仅是宰执,还有武将,实际边陲上有无数名将,田敏、张凝、曹玮、杨延昭、魏能、孙全照、杨嗣、马知节……但赵恒眼睛一直看得不远,看来看去,看的还是身边人,因此将父亲的藩邸旧人一一提拨重用,如高琼、傅潜、王显、周莹,高琼与王显倒也罢了,周莹与傅潜是什么货色?
以及因为王超曾经担任过王显的副将,得王显喜欢,于是王显一推荐,便让他担任河北主将。若非自己从望都之战中看到不妙之处,及时建议由曹玮替换之,说不定就会出大事情。
王超能为将,绝不能为帅!
赵恒不是傻子,听出来,大半天后叹息一声:“朕不及先帝啊。”
“也不是,陛下仁厚则胜过先帝,只是陛下平时多注意各地军政奏报,看到有良臣良将者,敢于提拨,一步步提拨与载培,察其才干,便能得到更多的良臣名帅,国家军政大事无忧矣。”
“臣再说第二件,战后国家可以调出部分钱帛,统一印刷籍贯证,朝廷做好防伪标识,各县官吏写上本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大约身高相貌,凡是女子及笄男子达到加冠年后,必须前往各地县衙宣誓效忠我朝后,领取这种籍贯证明。各地关卡必须看到本人持有这种证明,方可放行,各地邸店必须看到这种证明并登记后才能让此人入住。若是未满及笄与加冠之年后,必须去县衙开写相关证明。”
“过所制度?”
“不是唐朝那种落后的过所制度,仅是一种身份证明,更不会因此禁止百姓流动。”
赵恒还有沉思,但有几个宰相想到它的妙处。
毕士安道:“这个主意好啊。”
但宋九又补充了一句:“若非我朝百姓,想长久居住我朝,必须由知州以上的官员保举此人对我朝有贡献,要么向我朝捐助一千缗以上钱帛者,再宣誓效忠我朝,才可以入籍与领取相关籍贯证明,否则以外夷视之,必须由当地官员开出此人来我朝的原因证明,并且每季重新开出证明,以免外夷在我朝破坏。”
“啊?”
“陛下,你再想一想,北方啊,流民啊。”(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四章 三忧
其实就是简易的身份证制与绿卡制。
宋朝内治最大的进步,便是不禁止百姓流动,因此造就了繁荣发达的商业。
但百姓流动就会产生大量流民,有的是因天灾**,有的因地区贫困,还有的那就是“犯事”的人。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流民给商业繁荣打下基础,然而流民一直是宋朝头痛的问题,为此,宋朝花了很多精力、人力、物力,如召流民进入厢军,或者赵恒鼓励开荒落户政策,实际就是改流入定之举。
但有了宋朝的籍贯制度,等于又多了一道保障。
如那些到处流窜的江洋大盗之辈,以后就不大好混了,能维护治安。
定下籍贯,官府就能知道百姓流动情况,甚至会进一步刺激改流入定,还能进一步帮助官府知道管辖区内具体居民情况,也利于税务调节。
可能前期会麻烦一点,但后面就不会太麻烦。如今户数仍不多,全国一千多个县,每一个县均摊下来不过五千户,还不及后来稍大一点的乡镇人口多。前面安定下去,后面每年达到及笄与加冠年龄的青年男女,可能还不满一千人,一个胥吏即可胜任审核填写派发的责职。
当然,它有许多弊病,现在没有照相技术,没有电脑联网。
这个问题也不大,没照相技术,文字也可以描述,加冠后身高基本不会产生变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