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页)
代的样子,显示是跟夫差吃小灶的。
处置俘虏都由范蠡来完成,一般的士兵和大臣都被释放回家,做良民去了。西施这样国家级的人物,范蠡不敢自己处置,所以请示了越王勾践。
“那什么,先送回会稽,请夫人看管,等我回去再说。”越王勾践就这么打发了西施,并没有说怎样处置。
就这样,西施暂时放下。
伯嚭不是从姑苏山下来的,他就没有上山,而是随着难民跑回了自己的封地。
等到夫差自杀之后,伯嚭自动出现了。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罪臣伯嚭请求处置。”伯嚭来找越王勾践来了,实际上是来投靠新的主人。
大家都很讨厌他,只有一个人勉强和他了个招呼,这人是文种,两人的交往比较多。
看见伯嚭,勾践倒有点尴尬。这个人是个佞臣,贪污受贿什么都干,而且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可是话说回来,他又是勾践和越国的救命恩人,没有他帮助,越国早就没了。
勾践不知道该说什么,愣愣地发呆。
“伯嚭,你这个小人,这个时候,还有脸出来见我们大王?”范蠡没客气,开口斥责他。
伯嚭看了范蠡一眼,并不恼火,满脸堆笑地说:“此言差矣,对越国的功劳,只怕我也不比你小啊。”
勾践这个时候说话了:“太宰,说起来呢,你是我们的恩人。可是,换句话说,你就是吴国的祸端。那么,你说你来想要什么?我怎么敢用你呢?”
勾践的意思,你走了就算了,别在这里呆着了。
“大王,大家都以为吴国是我祸害的,其实不然。我不过是吴王的一个谋臣,决断都在吴王那里。当初在会稽我劝吴王与大王您讲和,那是为了您好,也是为了吴国好,难道那时候我就想吴国亡国?吴国之所以亡国,那是吴王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的结果,与我有什么关系?越国不灭吴国,楚国也会灭吴国。
再则说了,大王您有今天,那也是我伯嚭的功劳吗?当然不是,那是大王高瞻远瞩,坚忍不拔的结果。在座的各位跟我一样,都不过是为大王作了些微薄的工作。换了别人,就算是当初我同样为他出力,他能够有今天吗?
说我害了吴国,那是在抬举我,我有这么大能力吗?
说来说去,大王有今天,是大王的英明;吴王有今天,是吴王的无能。在座各位如果把吴国灭亡的责任推给我,实际上就是在把越国强盛的功劳归到自己头上。
大王如此英明,过去能为大王效力,我深感荣幸之至;如果今后还能为大王效劳,那是我的福分。如果大王鄙视我嫌弃我,我也无怨无悔。”
伯嚭的一番话,说得满座鸦雀无声。
有道理吗?没有道理吗?
的确,吴国的灭亡,与伯嚭有多大关系呢?
“太宰,你说得太有道理了。人要懂得感恩,我宣布,从今天起,你就是越国的太宰。除了原有封邑保留之外,另有封赏。”勾践宣布,他很欣赏伯嚭刚才说的那段话。
伯嚭,还是太宰,越国的太宰。
关于伯嚭,史上记载矛盾颇多。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灭吴,诛太宰嚭。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史记》伍子胥列传: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吴越春秋》:越王谓太宰嚭曰:“子为臣不忠无信,亡国灭君。”乃诛嚭并妻子。
上面这些记载都说伯嚭被杀,真是这样吗?
谎言一大堆。
来看看真相。
《国语》:对伯嚭的下落没有记载。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
大宰嚭就是伯嚭。
越灭吴在哀公二十二年,两年之后,鲁哀公到越国访问,想要通过越国的帮助铲除三桓。在越国,越王勾践的太子适郢非常喜欢鲁哀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客居越国的鲁国人公孙有山于是给季孙通风报信,季孙就派人给伯嚭送了很多贿赂,请他帮忙阻止了这件事。
这段纪录明确地说明以下事实:首先,越国灭亡吴国两年后,伯嚭依然是太宰,当然不是吴国的,而是越国的;其次,伯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