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文明标签与战星计划(第2/2 页)
沉寂已久的两颗行星上,机械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无数的机械军团和工程设备开动起来,形成一股股钢铁洪流,奔向各地不分昼夜进行初步建设。
具体的建造方案,得等到陆平将设计完善以后,才能全面展开。
行星打造成可以移动的战星,恒星也得利用起来。
以二级文明的实力,还没办法驱动恒星移动。不过,在其表面建造一些设施还是能够做到的。
陆平打算在三颗恒星的光球层与辐射区之间,建造大量的超能粒子炮。
这些武器的能量直接来源于恒星自身,陆平建造的粒子炮只相当于一个增压泵。
这个泵会将恒星内部高能粒子汇聚起来,然后像水炮一样发射出去。
这样的粒子炮构造简单,威力巨大。而且还可以做成移动式的,在恒星内部自由穿梭,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这个设想灵感,来自于人类之前的一个着名理论:戴森球理论。
戴森球理论比较笼统,是对二级文明能量使用的一种设想。
该设想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必定会恒定地增长。
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延续足够长的时间,那必然有一天,其能源需求会膨胀到要利用太阳的全部能源输出。
此时就有必要建立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以便用来收集太阳输出的全部能源。
简单的形容一下,就是在太阳的表面,建立一个大罩子,将太阳包裹起来。用来收集太阳所有的辐射能量。
太阳作为一个超级核聚变反应堆,时刻都在向外辐射大量的能量。
而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加在一起,能够接收的能量,不到其辐射量的亿分之一!
可想而知,那些平白辐射到太空的能量,是何等级的天文数字!
建立戴森球,以人类目前的科技完全可以做到。
不过人类目前的人口稀少,对能源的要求量远远达不到那个数量级。
而且建设戴森球绝对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大型工程,现在的人类文明正在埋头发展,不值得将精力放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上。
陆平借鉴这个理论,构想了一种简化的模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