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亲勘灾荒扫除积弊 略施小技惊走群雄(第1/3 页)
话说陶澍把查赈的事情妥善托付给林公之后,随即吩咐督标谭游击挑选一队精兵,跟随林公一同出发。林公回到衙门,让张幼德、杨彪二人先前往泰兴,面见许县令,设法先将陆长树、王玉淋监视起来;自己则与谭游击率领队伍乘船渡江,直达泰兴县码头停泊。此时许县令已与张、杨二人见过面,并做好了相关布置。得知林公到来,许县令已在江边迎接。林公传张、杨二人上船,幼德禀报说陆长树、王玉淋已经抓获,关押在县衙门里。林公听后嘉奖了几句,又与知县见过面,便登岸召集办赈人员,简单询问了几句,心中已然有了定数。
当天复查受灾户口,官兵们一同跟随前往。林公命张幼德、杨彪按照受灾户口册挨家挨户、逐人查验,每查完一户,就让杨彪用灰油写上“查过”二字;查完一个村子,就命随行书吏将查到的姓名张贴在村口公示,然后再查第二个村子。总共查了六个村庄,然而户口册上登记的是十三个村,受灾男女人口原本记载为二千三百四十人;如今复查,只有六个村,共计九百一十一人。林公复查完毕,发现受灾区域和户口减少了半数以上,不禁勃然大怒,立刻传齐泰兴知县以及该区乡董、地保等人进行询问。林公先向泰兴县许魁问道:“此次受灾户口册,是不是由贵县所造?为何虚报人数超过半数以上?当时你是否亲自复查过?”
许魁回答道:“江北这边的惯例,调查受灾区域户口,向来是由各乡董责成地保检查造册后送交到县里,卑职随后派漕书户房的人前去复查,确认无误后才申报给省里,请求派委员来复查,卑职确实没有亲自前往查勘,这实在是卑职疏忽的罪过。”林公说道:“这么说来,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罪责虽不在你,但你身为地方亲民之官,对于灾赈这么重大的事情,全都交给狡猾的官吏去办,导致滥支浮报的情况发生,你对上如何向朝廷交代,对下又如何面对百姓?”许魁连称自己知罪,神情懊丧地退了出去。林公率领队伍回到船上。
王、陆两名犯人早已被押解到船上,于是船只解缆渡江,径直抵达下关停泊。
林公率领队伍登岸,乘轿回到衙门,吩咐将王、陆二犯送到谳局,按照法律从重处理。随后,他亲自前往督辕,向陶制军当面汇报,把抓捕犯人以及复查的详细情况一一说明。陶澍高兴地说:“老兄的干练,当世简直无人能及。江北连年虚报荒情请求赈济,苏省屡次派委员复查,结果只是徒生纠纷,根本查不出弊端。如今老兄亲自前往灾区,不过短短几天,多年的积弊就水落石出,把持虚报荒情、吞没赈济款的地痞和狡猾官吏也一并抓获,这实在出乎我意料。
不过此次多亏老兄全力彻查,这固然是江北百姓的幸运。但现在虽然抓到了王、陆二犯,从严惩处,固然可以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让奸吏和地痞不敢再效仿,但时间一长,恐怕又会故态复萌。若再有类似情况发生,仍然免不了虚耗国家钱财,理应提前预防。我想麻烦老兄妥善拟定赈灾章程,一定要防微杜渐,清除积弊,让赈济款不被浪费,灾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章程拟定之后,奏请朝廷颁行到各个直隶省,务必切实执行。至于王、陆二犯,是苏省吞没赈济款的重要罪犯,许县令办事糊涂,理应交给程中丞惩处。”林公答应下来,离座告辞回到衙门,亲自拟定了查灾放赈的章程,送交陶制军审阅。陶澍便命折奏师爷恭敬地抄写奏折,在奏折中详细叙述此次林公查明泰兴虚报荒情的弊端,并附上灾赈章程,奏请皇帝钦定颁行,当天就拜发了奏折。不久后,朝廷下旨,批准按照所奏内容办理。
从这以后,朝廷对林公更加倚重,正打算提拔他为巡抚,没想到林公接到父亲去世的家报,他立刻带着官印前往辕门,向制军禀明要回家奔丧的情况,他的职位由陶制军派人代理。林公回到衙门处理好一切事务,就连夜带着张、杨二人启程回乡。好在郑氏夫人早已回到故乡,等林公到家时,棺殓等事宜都已由夫人妥善办理。林公在家守孝期间,看到福建濒临海峡,地势倾斜险峻,河流湍急,农业发展受限,便想为家乡谋取福祉,于是召集各位乡绅商议。林公问道:“侯官境内有不少空地,为什么不种植杂粮,来解决百姓的粮食问题呢?”宋太史回答说:“因为境内山多河少,下雨的时候,山水顺势而下,到处积聚;天晴的时候,各处又干旱无雨,没有水可以灌溉,所以只能种植果木。”林公说:“福州西湖面积广阔,如果加以疏浚,下雨时可以容纳山水,天晴时能用来灌溉,这对农民的好处可不小,各位为什么不疏浚呢?”宋太史回答:“疏浚西湖确实是当务之急,只是所需经费庞大,不知从何下手。”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