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对方没置可否:“明天再说吧。”
事已至此,还只能先扑过去再说了。随即定机票。北京——沈阳的航班,大概是9:30。
前面似乎已经提到,就在1月2日当天,记者还有另外一篇要重写的总共6000多字的大稿。题材是世界第三大远洋航运集团——中远集团的重组。为了这篇报道,为了这一进行了3年却从未接受过采访的重大事件,记者邀约该集团的董事长魏家福花掉了至少3个月的时间。而发表的时间,也将是在杨斌事件的同一期报纸,1月7号。
又几乎是一个通宵。记者清晰记得,当时熬夜的时间到了晚上2:00以后。
5。第二次采访
这次的采访算是顺利。杨斌安排记者采访阎闯,而阎闯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向记者出示了足够多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包括他女儿给他画的“阎闯工作图”——
简单地休息四五个小时。9:30的飞机,6:30就应该起床。
一路无话。2002年1月3日中午12:00左右,记者再次出现在了荷兰村。
此时,杨斌已经搬迁了办公室,从原来的“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搬到了“王宫”的三楼。而搬迁的原因,就是香港媒体报道中的那条信息:2001年12月27日,欧亚农业()发布公告,公司已经以7000万元的代价买下了欧亚实业的办公大楼。
在这里,有必要厘清一下杨斌旗下资产和企业的构架。
根据杨斌的描述,他旗下的企业构成应该是这样的——
最高的一层是总部设在荷兰莱顿市的欧亚集团(或者说是荷兰欧亚国际贸易公司),该集团在全世界各大洲设有10多个从事花卉贸易的分支机构;
在中国内地,其大本营是沈阳,当地设有数间杨斌独资或者合资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后来成为杨斌案焦点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沈阳欧亚农业有限公司以及沈阳海牙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
沈阳之外,是杨斌对外宣称的其1994年回国投资的10多间花卉、温室、冷库子公司,这些公司当然包括了他所谓的“7大基地”;
而欧亚农业(),则是为了上市在百慕大群岛新注册的控股公司,由该控股公司收购杨斌旗下的花卉、农业资产,这些资产包括了沈阳欧亚实业、欧亚农业的资产,也包括了“7大基地”的资产。杨斌甚至还曾说过,上市公司的资产包括了他全球的贸易机构。
由此,可以画出清晰的杨斌资产的结构图。当然,这要不排除其虚构的成分。(杨斌及其下属公司构成见附图、附资料02)
2001年12月27日欧亚农业()发布的公告中,除了7000万收购办公楼外,还有另一条信息:上市公司以亿元向大股东杨斌收购10公顷的温室。
而这卖出办公楼和温室的企业主体,则分别是荷兰村和欧亚农业()的运营主体——沈阳欧亚实业和沈阳欧亚农业。
前者是1998年注册成立,合资方包括了荷兰村所在地小韩屯的集体企业“靓马集团”和“中国农房东北公司”(简称“中农房”),后来合资方退出,欧亚实业成为杨斌的外商独资企业。
后者由杨斌在荷兰村中的花卉种苗种植、温室、蔬菜等农业项目演化而来,是杨斌的独资公司。
明晰了这样的结构后,香港投资者的置疑就不难理解:三个公司同一个老板,打个比方说,小儿子从父亲手中买下两个哥哥的资产,父亲又能拿卖资产的钱做什么?只能是去建设他的家园——荷兰村。
这就是投资者最担心的关联交易——透过购买资产,将上市公司的钱、或者说是投资者的投资套现,用于不属于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的其他项目的经营。而其结果将是,如果该项目能够赢利,投资者无法取得分红;如果项目失败,上市公司的钱将白白丧失。更何况,杨斌是要用套现来的钱建设风险巨大的荷兰村。
在杨斌“王宫”的新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欧亚实业的副总裁边守捷。
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可爱的朋友。因为最初袁一泓带有负面色彩的那篇报道,这位曾经留学日本的三十五六岁的副总裁一直对《21世纪经济报道》保持着警惕。在2001年记者邀约采访时,主管荷兰村的宣传的他就选择了婉言谢绝,而2001年10月25日采访完毕,记者回到杨斌的办公室时,坐在那里的边只能显得无可奈何:“你们《21世纪》的记者真是贼!”
在以后直到2003年6月13日杨斌案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