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屠杀是存在,南京大屠杀合理吗?怎么回事?毛病出在“合理”两个字上。这两个字从德语翻译过来,如果翻译“合规律”就好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规律的。希特勒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在于我们去认识。南京大屠杀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也在于我们去认识。
认识“存在”的规律,列宁认为就是辩证法的核心(性质,本质,基础,等等。)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的事物都不能脱离这个关系。这个关系叫做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表达了运动状态。辩证法就是认识运动状态的方法。存在,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找到了存在的规律(合理),也就完成了对存在的认识。
建言感觉到了对立,也感觉到了变化,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认识,只是对对立和变化处在感觉的阶段。道书认为,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周行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建言是为了消除对立,在道看来,对立是道的反面,叫做不道。它不能准确地认识存在,不能给我们以辩证法的指导。
辩证法来源于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的认识。建言不是这样,它来源于对“名”的认识。
春秋时,对语言的使用达到了极熟练的程度,发育了中华史上足以引为骄傲的春秋文化。春秋人不但熟练的使用文字,而且对文字本身加以研究。研究文字的一派叫做名家。名家是百家之一。经过名家的研究,发现概念存在相反(对立)关系: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大就有小,有善就有恶。这个发现,引起了对名的“学术热”。于是,名家就研究怎样才能消除这相反的关系。比方说,怎样才能让白不白,让大不大,让硬不硬等等。名家做了怎样艰苦的研究今天无法知道,但是,名家的学术论文有几篇保留了下来。有一篇叫做坚石不坚,石头是坚硬的,经过了论证,坚石可以不坚。还有一篇论文叫做白马非马。白马就是白颜色的马,经过了一番论证,马没了,只剩下来白,叫做白马非马。
名家的研究还只是在理论上,没有进入实践。如果进入了实践,今天的世界将不再有马,石头也将不再坚硬。象名家这样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叫做诡辩。可是请读者不要嘲笑他们,他们是在极低的生存条件下,在极低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下,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探索。人类的前进在无数的失败和曲折中实现。
辩证法表达运动关系,名家将对立,变化当做不道消除,用弱和反消除。道思想站到了静止世界观方面去,道的周行不殆不过是“数量的增减,是重复”。道的圣人用一成不变的无为,不争,守中,处下去对抗社会的变化,这些都与辩证法背道而驰。
42 深沉的渊
原文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冲:不可见。 不盈:不满,不溢。比喻子宫。 宗:起始,开头。 挫,解,和,同:对“自然”的描述,道达到的状态。 湛:远。 存:存在,不消失。 象:出现在。
帝:就是天。在商时,贵族的巫向帝占卜。说道在帝先,突破了对帝的崇拜。
(大意):生命是看不见的,就象那深沉的渊,生命用之不竭,也象那深沉的渊。生命周行,万物同,和,遥远而又近切。可是这生命来自哪里?我相信生命在帝之先。
解读
这一章,用渊比喻无形的,抽象的道。一种东西装在“渊”里,看不见,也装不满。这种东西“似万物之宗”,是众生的起源。这是什么东西?它是子宫中孕育的生命。
下面几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孕育中的生命没有人世间的“锐”和“纷”,是和如光,同如尘。不是这样吗?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差别,一切的“对立,差别,锐,纷,惟,阿,善,恶,可畏”,都是子宫外面,世间的事情,在子宫里不存在。
“湛”。不甚分明,似有似无。文中做了肯定,还是有(存)的,使用了猜测的口气。
最后两句是结尾,说: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只知道比帝早。
这一章是对生命的思索,但在时代上要早。这一章还没有脱离生育的痕迹,而且,明确的说,不知道生命的来源。到了生命周行章出现了混成物,这混成物在人间“逝,远,反”,来实现道的传递。这样,道终于上升到生命的起源,给生命找到了来源。
道“冲”。冲的意思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