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页)
经完全觉醒,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熟知兵法的他,对这个世界也有种独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屠夫,又怎么会为他们去拚命、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韩信的脸皮在有意识的锻炼下,的确是够厚的了。
广结善缘,建立知名度
强烈的成功欲望,加上天生的组织能力,使韩信充分发挥了兵法家的冷峻眼光,也对自己的能言善辩颇具信心。
动乱再起,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但陈胜、吴广在淮阴附近起义时,韩信并未投入,因为他和范增一样早看出组织薄弱的陈胜是很难成功的。
相同的,韩信也看上了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叔侄,于是主动投入项梁军团,作一名小军官。
韩信的剑术并不高明,他本来便是斗智不斗力,然而这样的特长在下级军官中是不起眼的。因此到项梁败亡时,韩信仍是毫无表现,还差一点就跟着玉石俱焚了。
总算逃回一命的韩信,被编入了项羽军团。
这次他学聪明了,一直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擅长谋略的本事,最后总算被军中的行政工作人员看上,受任为项羽总指挥部的郎中,可以参与军事计划。
但韩信却更加失望了。
因为天才将领的项羽根本用不上总参谋部,他身边只要有一个范增便够了。且项羽比较喜欢用有勇力的人,他一向就看不起只会动嘴巴的人,甚至连范增都常受到他的奚落。
韩信也曾向项羽提出很多战略计划,但项羽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全归入垃圾桶中作档案了。像这种喜欢毛遂自荐的说客,项羽是宁可猛干、硬干也不会听他们的话的。
韩信知道他在项羽麾下毫无用处,因此决心另寻新老板,以展开他的伟大事业。
进入咸阳后,他对项羽的暴力行为感到十分可笑,因为这种无谓的破坏,对治国平天下的领袖人物只有坏处,毫无帮助。他认为不只项羽是个愚夫,总参谋长范增也是个无可救药的笨蛋。
相对地,刘邦进入咸阳后的表现却让韩信非常好奇,他猜想这位表面上胆小温顺的军事将领,可能才是个可敬又可怕的大野心家。
平民出身,毫无人脉,却成了天下的NO.2,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偶像。
尤其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像极了自己的胯下之辱。
因此,他决定舍弃日正当中的项羽,转而追随困难重重、前途多艰的刘邦。
韩信这种自信满满的人,深知选老板要比选公司重要得多。
就在刘邦率队进入汉中时,韩信表示了跟随刘邦的意愿,自然项羽也甩掉了一个喋喋不休的麻烦者。
想争天下,为何斩壮士
刘邦正为行军的困难和逃兵事件搞得头昏脑胀,自然无暇顾及军中隐藏着多少人才。
进入汉中后,逃亡的将官士兵更多了,连樊哙等老将都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对刘邦军团的前途颇为悲观。
刘邦也不禁苦中作乐地表示:
“或许到汉中后,我便要成为‘孤王’了。”
韩信却不那么悲观,他认为让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对刘邦集团的强化更有帮助。
只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参谋官,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心里着实不怎么痛快。
有次,他实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几个伙伴偷取了军营中的酒来泄心头之间,结果犯上了非常严重的罪刑。
由于偷跑人数太多,如果偷跑者跑前再带些粮食,那么刘邦的汉王国便会成为“空头公司”,所以任何偷窃行为一律处死。
韩信和他的伙伴全被判死刑。
此时依照职位高低,位低的先杀,前面十三位都死了,只剩下韩信一人。于是韩信也被五花大绑地架着推出了刑场。
负责监斩的官员,正是刘邦的青年期挚友——马车夫夏侯婴,当时他已名称滕公。
夏侯婴还是有点机警而天真,脸上自然流露出同情这十四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锐的韩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婴的心态,为了掌握最后机会,他故意仰天长笑,大声叹息道:
“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呢?”
夏侯婴抬头一看韩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对他的话深感兴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亲自下场解了韩信的捆索,并请他到里面详谈。
这是难得的机会,韩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图说服夏侯婴。
对刘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