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声望鹊起(第1/2 页)
当李斯年正全神贯注地撰写讲义时,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敲响了。他抬起头,暂时从讲义中抽离出来,应了一声“请进”。门应声而开,昨天才见过的陶孟和与蒋梦麟二人满面笑容地走了进来。
陶教授手中挥舞着一本杂志,兴高采烈地说道:“斯年,真是大才啊!你的论文又在《哲学评论》上面发表了,这次一下子就是两篇哦!”
李斯年听后不禁一愣,随即露出惊喜的神色。他接过杂志,熟练地翻到了目录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与杜威教授合作的那篇论文,竟然又被列为了首篇。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紧挨着杜威教授的,虽然位列第二作者,但分量也是不轻,这份荣誉足以让他心满意足。
再往下看,两篇文章竟是挨着的,第二篇便是他与许笛山联手打造的《跨越时空的对话2》。一次性发表两篇论文,这份美味的双黄蛋,令李斯年兴奋不已。
《哲学评论》这本杂志是季刊,李斯年的名字已经连续三期出现在这份哲学专业期刊上。在今年的第一期中,他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新论》一文中;第二期,他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哲学的交融与互鉴》。
如今,他又在最新一期中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身份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样的成就在这份创刊于1892年的杂志的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
而李斯年所不知道的是,随着杂志的发行,他的名字在米国哲学界已经引起了轰动。作为哲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哲学评论》几乎被所有哲学专业人士所订阅。因此,李斯年的名字也迅速在哲学圈内传开。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与杜威教授合作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融合:科学实践导向的哲学新探》一文,为近年来陷入僵局的米国实用主义哲学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这篇文章就像是一声嘹亮的号角,引领着米国的哲学学者们向实用主义哲学的新疆域迈进。在随后的短短半年内,这篇论文就衍生出了上千篇相关的哲学论文,为众多哲学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找到了可以水论文的好机会。
而李斯年和许笛山合写的另一篇论文《跨越时空的对话2》,尽管其影响力没有前一篇那么显着,但也在米国掀起了一波研究华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潮。
蒋梦麟看着李斯年,赞许地说:“你的文章我们都拜读过了,质量确实上乘。”
陶孟和也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你的这两篇论文必定会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毕竟这是发表在顶级哲学杂志上的佳作啊!”
二人虽然都是国内着名学者,但是说实话在国际上还真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在国外专业杂志上面发表过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章,因此,看到李斯年所取得的成绩,很是佩服。
面对二人的夸赞,李斯年依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主要都是杜威教授和许学长的功劳,我只是做了一些查缺补漏的工作而已。”
陶孟和诚恳地对李斯年说道:“斯年啊,你在哲学领域的研究远胜于我,那本《西方哲学史》的教材本来就是你编的,新学期即将开始,大二的《西洋哲学》课程,我看你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还是由你来教吧,我愿意在一旁协助你,共同把这门课程教好。”
他昨天在饭后得知李斯年因为没有课程可教,而不得不转去教授历史课的时候,心中就不禁涌起一股歉意,感觉自己有鸠占鹊巢之嫌。毕竟,自己还要使用李斯年编纂的教材,却无意间令他陷入了这样的境地,这让陶孟和感到十分过意不去。今天再次领略到李斯年的深厚学识,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退让之心。
然而,李斯年却摆摆手,谦逊地回应道:“陶兄,你真是太过奖了。虽然那本书是我编写的,但在教学经验方面,我还需要向你多多学习。你来教授这门课程,效果肯定会更好。到时候,我还想作为旁听生,来向你请教呢。而且,我已经向蔡校长立下军令状来接手这门历史课,不能轻易食言。”
他心里却想到,现在回头去教哲学课,自己这一上午不是白忙活了么?也当不成雅琳的老师了。
听到李斯年如此说,陶孟和心中的尴尬和愧疚才稍稍缓解了一些。
此时,蒋梦麟也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他赞赏道:“哲学这门学科,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你和许笛山共同撰写的这篇论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李斯年点头表示赞同,并补充道:“是啊,我们作为学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