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回到大明当王爷百科 > 第111章 练兵(一)

第111章 练兵(一)(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从霸主尼多王开始傲视群雄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三国如烟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戏说嬴政天子宁有种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铁道:此生只为知更鸟杨建波唐朝风云传奇崩铁:是藏剑不是魔阴身情牵盛世恋歌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祖龙修仙我监国?上朝签到人物卡人在锦衣卫,开局领悟洗髓经三国:从佃农开始横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红楼后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趣翻三国之军师有奇谋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

兰水大营外,碧波万顷,烟波浩渺,茫无涯际。自梁末洪水破堤后,肆无忌惮的洪水漫过百姓的家园,原野成为湖泊,人间变为鬼蜮。自从兰水乡民撤离以后,西至九美山,北至大帽山,东至圆山,南至大坑山,以原兰水县城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原野几乎成为水乡泽国。

除了兰水古城所在的几处山丘以外,这里几乎是水的世界。烟波浩渺的湖面上,芦苇丛丛,随风飘荡;莲叶田田,鱼游其间。十多年来,这里再没了人间的气息,完全成为鱼蟹的乐园。

只是如今已经不同了,自从陈逸决心重建兰水以后,数千僚兵及其家人便迁徙到这里,在华人农官的指挥下,构建堤坝,驱水圩田,修筑城寨,重建家园。

其实说起来,兰水大营这个称呼有些名不符实。兰水古城处于水泽深处,来回出入多有不便。所以重建兰水之初,兰水大营并未筑建在兰水遗址,而是修建在湖西的小龙山下,也就是后世尚寨村的位置,被大营将士称为湖西大营。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原本荒无人烟的大营附近,已经开始变了模样。以湖西大营为中心,无数的村寨建立起来。这些村寨多是相当简陋,一人多高的木栅围绕村寨,防止虎豹狼虫入内;村寨内一所所粗制滥造的窝棚,仅仅能令人遮风避雨,临时休息罢了,看起来寒酸至极。其实准确来说,这些村寨并不能称得上寨子,这里仅仅是湖西大营的居民们外出劳作时,临时充作休息的场所,他们真正的家还在数里甚至十数里外的湖西大营内。

村寨周围,是一畦畦碧绿的秧苗。微风吹拂下,水波点点,秧苗随风飘舞,犹如绿色的波浪翻滚。在稻田的四周,是一道道土埭,将稻田围的严严实实。湖水的深处,则是一道更高更宽的堤坝将稻田和湖泽隔离起来。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可保旱涝无虑。

是的,这就是围湖造田,又称圩田。自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就发明了圩田这种开垦土地的方式。至唐代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及宋代以后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圩田更是发展到极盛阶段。

虽然到了后世,人们指责圩田破坏了自然环境,属于盲目开发。只是后世的人们哪里知道土地对古代百姓的重要程度,更不知道通过围湖造田,大大地减少了蚊虫滋生面积,使令人谈之色变的瘴疠,变得几乎不再存在。

圩田工程浩大,花费较重,一般农户承担不起,所以自古以来多由政府或者是有实力的大地主来完成。不过对于人财不缺的兰水移民来说,这并非难事。

此时漳州平原地广人稀,尤其是平原的西部,更是百里难见人烟。加上这里的土着僚人,实行的都是游耕方式,根本没有土地观念。荒地对于这些新迁的移民来说,可谓是相当充裕。只是这些新移民为何放着那些闲置的荒地不去开垦,而花钱去干围湖造田这种费力差事呢?

其实这并非是陈逸瞎指挥,也不是陈逸不懂得农事而为。而是这个时代落后的生产力,逼迫陈逸不得不这么做。众所周知,开荒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畜力或大马力机械的后世并非难事。深耕方式完全可以将杂草翻入地下,增加土地的肥力。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在大机械面前更是一蹴而就。

而放在这个时代,人力都有些紧张,更不要说那些少得可怜可以用来代役的牲畜。尤其是一年四季常青的龙溪,放火烧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严重缺乏铁制农具,即使可以人力翻耕,翻耕后那不屈不挠的野草让你永远也除不净。况且开荒需配套的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工程量下来绝非围湖造田可比。而且没有个三五年,荒地很难变成熟地,粮食亩产量也是低的可怜。

而围湖造田却是不同。经过湖水多年的浸泡,非水生杂草早已变成淤泥,适宜水生的草类,在众多鱼虾的啃食下也难造成危害。而且经过多年泥沙沉积,鱼虾粪便的滋润,圩田的肥力远远高于新垦的荒地。从圩田发明以来,除了灌溉方便以外,人们还发现圩田的产量远高于一般田地,称得上难得的肥田。

所以从宋代开始,南方汉人开垦荒地就不再采用放火烧荒的方式,而是采用围田放水,养殖食草类鱼虾,这样过了两三年,难除的杂草也就没有了,而且土地的肥力更得到大大的提高。即使种植的头年,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产量。

只是这个时代围湖造田对于人们来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快更方便地取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圩田的高产,却只停留在模糊认识的阶段。不过对于陈逸来说,却完全知道圩田所能带来的好处。虽然林家坞缴获的粮食可以保证这些新移民们

目录
特工狼王超体学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