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雄心壮志(第1/2 页)
“李荣,今日这射箭比试,你是否竭尽全力!”岳飞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李荣恭敬地回道:“这次多谢将军指点,末将甘拜下风!”
此时,校场上的风渐起,吹得军旗烈烈作响。岳飞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道:“射箭之道,心稳则箭稳,心中有山河,箭才有魂魄。”李荣仔细地听着,眼中却满是思索。
当太阳西斜,比试预示结束。李荣看着自己的成绩,满心失落。他深知自己与将军的差距,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心境的差距。
接着,一名探子急匆匆地跑来,大声喊道:“禀将军,金兵来袭,距此不足十里!”
校场上瞬间一片寂静,紧接着便是一阵骚乱。岳飞在一旁镇定自若,大声喝道:“众将士莫慌!整军备战!”
李荣心中一震,刚刚还沉浸在比试的挫败中,此刻却要面对真正的战火。他握紧手中的弓箭,跟着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
岳飞带领着士兵们迅速出城,在一片开阔地与金兵对峙。当金兵气势汹汹而来,金戈铁马,仿佛要将宋军碾碎。
岳飞策马向前,大声说道:“大宋的儿郎们,今日是我们保家卫国的时侯!”士兵们齐声高呼,整个士气大振。
战斗一触即发,金兵如潮水般涌来。岳飞身先士卒,弓弦响处,金兵纷纷落马。李荣紧跟在岳飞身后,心中的恐惧渐渐被斗志取代。他骑马拉弓射箭,一次次命中敌人。
可是,金兵人数众多,宋军渐渐陷入困境。在这危急时刻,李荣发现一名金兵将领正在悄悄地瞄准岳飞。
“将军小心!”李荣大喊道。他不顾一切地朝着那名金兵将领射出一箭。
当利箭破空而去,准确地射中金兵将领的咽喉。金兵群龙无首,顿时乱了阵脚。宋军趁机反攻,最终击退金兵。
战斗结束后,士兵们却兴奋地欢呼着。岳飞微笑着说:“李荣,今日你做得很好,这次射出的箭,扬我大宋军人的勇气!”
李荣激动得热泪盈眶,说道:“将军,是您让我明白,射箭不仅是技艺,更是为了守护身后的家园!”校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士兵们为岳飞的英勇和李荣的果敢所折服,同时对未来的抗金战斗充满信心。
绍兴六年初春,寒风依旧凛冽,在太行山的深处,却是一番紧张的景象。忠义保社的首领梁兴带着他的百余骑兵,在金人的围追堵截下奋勇突围。他们的马蹄声打破山谷的寂静,溅起的尘土在风中弥漫。
当梁兴走上军营前,大声喊道:“兄弟们,随我冲出去,我们去找岳将军!”士兵们齐声回应,他们的决心如同燃烧的火焰。
终于,他们历经敌人重围,成功突破金人重围,向着岳飞的营地疾驰而去。
次日,岳飞在忙于将梁兴等人归附的事情上报朝廷。宋高宗赵构接到岳飞的奏请,而朝廷的大臣大都选择接纳。而被贬的秦桧及其党羽内心不安。当宋高宗回到临安时,升任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以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负责边务,朝廷政务交给赵鼎处理,而秦桧屡次请求议和,改知绍兴府。
岳飞的建议得到朝堂上下的肯定,宋高宗降诏让他妥善接纳,岳飞深知这百余名骑兵是忠勇之士,必能为抗金大业增添力量。
于是,岳飞提出更好的安置方法,将这些骑兵纳入岳家军,使岳家军兵力扩充十二万人。岳家军马军统制寇成等人随同岳云协同作战,大获全胜,抚定商虢等京西属县。
不久,岳飞接到前往参加镇江府的都督行府命令,他与亲信数十人参加由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主持的军事会议。
在都督行府内,气氛凝重而严肃。张浚正襟危坐,诸路大将分列两旁。张浚沉声说道:“如今局势紧迫,北伐之事刻不容缓,不知诸将有什么建议。”
韩世忠起身拱手道:“末将认为,此时北伐,需要谨慎谋划。应该先派出探子,了解金兵虚实,再做决策即可。”另一位将领则反驳道:“此法不妥,如此拖延,只怕会错失良机。不如直接出兵,打金兵措手不及。”一时间,众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张浚抬手示意安静,目光最后落在岳飞身上,亲切问道:“岳将军,你觉得意下如何?”岳飞起身抱拳,朗声说道:“元帅,金兵虽强,我军士气高昂。若能制定周详的战略,必能一举破敌。末将愿率部打头阵,为陛下分忧!”岳飞的一番话,让在场众将表示汗颜。张浚点头同意,对岳飞的勇气和决心表示赞赏与支持。
第二天,张浚上疏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