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着阿妹出海定要分神看住她,那你怎么撒网捕鱼?别一不仔细让阿妹掉到了海里!”
这时杨大柱和刘氏的大女儿、杨七娘已自个儿穿好了衣服钻出了船舱,乖巧懂事的说道:“阿母,让我随阿爹一起出海吧,我可以帮阿爹照看妹妹,我一定会抱着妹妹乖乖的坐在船舱里,不会乱跑乱动让妹妹掉到海里。”
杨大柱闻言点了点头,摸着杨七娘的小脑袋说道:“嗯,就让七娘跟着我出海,有她帮着照看阿妹,我再拿半高的隔舱板把她们隔在舱内,就不怕七娘和阿妹掉到海里了……”
“再说了,你若是不让阿妹随我出海,仔细她马上就又哭起来!”
刘氏最见不得女儿哭,于是便妥协的摆了摆手,道:“就按你说的办吧,七娘你要好生照看着阿妹、千万不可出什么差错。”
杨七娘虽只有五岁,说起话来也是稚气未脱,但自古以来就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说,所以五岁的杨七娘可比现代那些五岁时、只会在幼儿园里玩泥巴的孩子强多了,杨七娘不但能帮刘氏干些简单的家务活,还可以帮刘氏照看才出生没多久的妹妹。
既然杨七娘懂事,知道早早的爬起来帮着照看醒来的妹妹,杨大柱便把她们一起抱进船舱里,叮嘱她们乖乖的坐在船舱里的小板凳上,随即再拿了两块半高的隔舱板,把船舱前后隔了起来。做好这些杨大柱才转身唤上自家亲兄弟杨二柱,带上渔网、鱼叉和鱼篓等打渔的工具,慢慢的把船驶离了停泊的海湾。
杨沫沫穿到杨家已经三个月了,知道这个小渔村的渔民都是夜半十分出海捕鱼,天微微泛青时便会收网归家,杨沫沫还觉察到杨家的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杨大柱总是会比别人家起的早些,抱着早大家伙儿一步、好多捕些鱼回来的念头。
杨家虽穷、且远远比不上杨沫沫上一世的家境,但杨沫沫心里却是一丁点嫌弃和介意都没有,因为杨家人可以给她上一世奢望却得不到的亲情,这些满当当的亲情对杨沫沫来说才是无价之宝,而且杨沫沫认为只要有关爱、有亲情,那以后的日子就会充满希望……
毕竟,穿越到哪里不是杨沫沫可以自主选择的,所以没有穿去有家财万贯、但却有着不待见女儿的恶父毒母人家里,杨沫沫就已十分知足、谢天谢地了。
杨家的渔船慢慢的驶到了鱼多水深的地方,杨七娘抱着杨沫沫趴在舱口那半高的隔板上,这个角度让她们放眼望去能够看到一片宽阔的海面。
那片海水被月光染成淡淡的黄色,随波摇曳的淡黄色水面上有着船只的倒影,寂静的夜里隐约会听到“扑扑扑”的展翅声,紧接着便能借着月光、看到一两只海鸟挨着海面低低的掠过……
每每这时,年幼的杨七娘就会兴奋的睁着圆溜溜的双眼,抓着杨沫沫的小手、指着海鸟飞走的方向,挂着稚气的笑容欢快的说道:“阿妹快看!是有着白色羽毛的海鸥哦!阿爹说海鸥是最漂亮的鸟儿,它们还能借着翅膀飞到海的另一边去。”
杨沫沫自小就是在海滨城市长大,因政府的大力养殖,她总是能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一群群或低飞而过、或立在礁石上梳理羽翅的白鹭、海鸥等。
所以大海上的景象已不能让杨沫沫觉得新鲜,不过杨沫沫却一直没机会见识古代渔民打渔,所以眼下好不容易得了个机会,小眼睛自是一眨不眨的看着杨大柱和杨二柱。
杨沫沫眼下只是九个月大的婴儿,视力发育还未完善,所以她费力的看了许久,才模模糊糊的把杨家兄弟干的活看清楚,再加上自己的推测总结出具体情形———杨大柱和杨二柱应该一到捕鱼的地点就开始分工作业,先是由杨大柱一人撑船掌舵,杨二柱则是看着水势撒网,鱼儿撞网之后就收网、拉起网再把鱼儿倒进鱼篓里,倒空了大网再接着看水放网、收网……
如此重复着捕鱼的单调程式,这中间杨二柱若是撒网撒累了,就会同杨大柱对换工作,改由杨大柱去干那撒网的体力活儿。两人一直捕到天际微微泛出一丝青白,把船上的几个大鱼篓都装得满满的,才心满意足的将船驶到专门卖鱼的南厝港口,把一个个装满新鲜鱼虾的鱼篓搬到岸上卖。
此时天色已比先前亮了许多,但海上却开始弥漫起薄薄的雾气,这雾气里夹着湿润清新的海风,海风像个调皮的孩子般轻拂过人脸,让杨大柱二人越发的精神气爽起来,一卖起鱼来劲头十足、吆喝不断……
杨沫沫透过白雾隐约看到码头上人头攒动,心想来早市买鱼的人还算是挺多的,不过前来卖鱼的渔民同样也很多,鱼虾的价钱也高不到那儿去、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