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殷姓(第1/2 页)
殷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传是帝喾儿子殷契为得姓始祖。
另外商朝自盘庚将首都从今天的山东曲阜迁到河南安阳后,就被称作殷商。周武王灭了商,其后人有一部分以国号殷为姓。
再就是帝喾的另一个儿子后稷,据说也是殷姓得姓始祖。只不过这支不是子姓,而是姬姓。如果这么说的话,这两支都是帝喾后裔。
还有以水为名,就是居住在殷水边的人,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禹州,慢慢就以殷为姓了。
再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附近,商朝时期有个崆峒国,有个部落叫做北殷氏。后来周灭商朝后,北殷氏一部分又回到了崆峒,仍自称北殷氏,后来简化为殷。
作为拥有二百万之多的姓氏,自然也有兄弟民族改姓而来。
现在的快递小哥如果把客户东西弄没了,就告诉您丢了。如果在古代,会是怎么说法呢?
三国东吴有个官员叫殷羡,他就有和信件丢失有关的典故。
话说殷羡被派往豫章上班,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从南京出发的时候,很多人写了家书托殷羡带过去,没想到这哥们出门不久,将一百多封信全丢在河里。因为殷羡字洪乔,所以留下了洪乔之误或者付诸洪乔的典故。他还振振有词的说,老子是出去做官的朝廷大员,可不是帮你们送信的快递员。
不过殷羡官声不怎么样,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啥坏事都干。
他的儿子殷浩,虽然名气挺大,但就是不出来做官。后来司马昱一再要求,才出来为朝廷服务。
不过殷浩名气大,有学问,不代表军事才能强。在后赵政权为了争夺皇位的时候,带兵北伐许昌洛阳,结果丢盔弃甲跑回来了。
老对头桓温哪能放过这个好的机会,立马上表弹劾。
殷浩也就此被废为平民,贬到东阳郡信安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衢州。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老死。
不得不承认,陈郡长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西华县,这支殷氏真是名人辈出。
殷仲堪在东晋也是顶梁柱的存在。只不过他跟殷浩水平差不多,清谈空话虚话可以,真正到节骨眼上没什么能耐。有时候想想觉得他们这么大学问,怎么就不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呢?
当时殷仲堪手握重兵,连桓玄都是他的手下。结果没用多久,却被桓玄逼着自杀了。您看,如果有手段有能力,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
到了南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陈国,也是比较乱的。
陈武帝陈霸先篡夺梁政权后,干了四年就死了。当时由于太子陈昌被抵押在北齐,于是陈霸先的侄子陈蒨被推举为第二任皇帝。
等陈蒨死后,大儿子陈伯宗即位,就是陈废帝。
主要是陈废帝才刚上初中的年龄,管理国家自然没那个能力,所以大权就被陈蒨的弟弟陈顼抓在手里。
殷不害的弟弟殷不佞,当时属于陈废帝的阵营,看着陈顼权势熏天,感觉是早晚要篡位的节奏。
于是殷不佞为了能让陈废帝的政权更牢固,就得想办法把陈顼弄下去。
殷不佞联合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右丞王暹等,谋划假造诏书让陈顼出朝任职。只要不在中央,就等于把权力让了出来,也就好收拾他了。
但是到仲举刘师知等人知道这么做的话,成功了倒是能飞黄腾达。一旦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凭陈顼当时的权势,肯定没好果子吃。所以几个人犹犹豫豫,不能决断。
陈顼权势这么大,肯定到处都有安插的眼线。殷不佞见他们几个没胆子,也知道这种情况下必须得抓紧时间行动,否则被陈顼知道,就再也不可能有机会扳倒他。
于是殷不佞独自一人,到陈顼的相府宣布圣旨。
陈顼又不是傻子,已经得到报告,知道这是封假诏书。便将其他人统统逮捕,都给咔嚓了。
本来殷不佞是首犯,罪过比其他人更严重。但是陈顼也佩服殷不佞的为人,反而没杀殷不佞,只是将他免职,下乡凉快去吧。
就这还没完,等陈顼把陈伯宗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又把殷不佞弄到中央上班,还非常重用。这跟谁讲理去!
殷姓名人虽然很多,但大多都没有什么特殊的事迹。做官的也不少,包括艺术界如绘画、书法、文章等,但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
我们讲姓氏名人,不能把每个姓氏的名人都说一遍,只能挑一些有故事的人,或者对某个行业有突出贡献的。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