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穆姓(第1/2 页)
如果把那些什么穆沙拉夫、穆加贝、穆罕默德这些算进去,那就得写好几天写不完。
不过这事不急,等他们自愿归顺过来,咱们再说。
穆姓起源有这么几个。
源自子姓。
前文刚说过的和姓,其中一支是宋国宋宣公的弟弟叫子和,他当了九年国君后,把国君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亲儿子去郑国上班。
与夷就是宋殇公,他上位后对叔叔子和还是非常感激的,给叔叔上谥号‘穆’,就是宋穆公。宋穆公的后裔,就有以先祖谥号为姓的。这支和前面的‘和’姓,还有宋穆公的老爸宋戴公的后人以戴为姓,所以戴姓、和姓、穆姓的汉族人,大多属于同宗同源。
当然啦,鲜卑、蒙古,特别是满族,改姓穆的很多。另外回族也有不少穆姓。这些没办法一一追踪,所以略过不提。
穆宁本姓丘穆陵,鲜卑人,主要事迹是安史之乱的时候。
穆宁任盐铁转运使时候,李光弼率大军进驻徐州。由于朝廷后勤补给困难,眼看着就要断粮,李光弼就令附近的州县供应军粮。
其他人多多少少都给一些,唯独穆宁是一毛不拔。李光弼大怒,派人抓了穆宁,就要开刀问斩!
穆宁不慌不忙,说我是替朝廷看守物资的,如果没有朝廷命令,谁来要都给,这活还怎么干?将军想要粮食,得拿出朝廷的命令。
一番话,让李光弼也没办法。
不过呢,穆宁明显有点太轴。而李光弼也不是那种暴脾气,要不然直接咔嚓一刀,粮食不还得给!再说了,死一个地方官比起来几万大军的粮食供应,孰轻孰重还能掂量不出来吗?
估计也就是李光弼筹到了粮草,要不然也没那个功夫跟他啰嗦。
到任何时候都一样,这边大部队提着脑袋在玩命,还吃不饱饭。你那边扣着粮食不给,但凡当官的有点脾气,不拉出去枪毙才算怪!
最让穆宁出名的,是他的家教,意思就是他家的孩子不仅得懂礼数,还要能拿的出手。要不然就知道讲礼貌,出来话都不敢说,也显不出来懂文明讲礼貌呀!
不过前人说过,棍头出孝子,以前动不动可是真打,不像现在又是宝又是乖的,把孩子惯的不成样子。所以现在的孩子相对比古人,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没几个人能舍得,毕竟咱们的都是亲儿子!
穆宁和韩休,共同创造了一个成语——韩穆二门。有家教的孩子,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北宋真宗时期,有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叫穆修。
穆修是山东汶上人,家里比较穷,日子过得很清贫。
一次穆修辗转来到亳州,亳州知府张知白早就听说穆修大名,叙话后安排他到馆驿歇息,并请他为一座新落成的庙宇做记。
出资建寺庙的可不是政府,也不是张知白,而是地方上的一个土豪暴发户。
按说谁捐资,得有个名字吧。就像咱们现在谁捐款救灾什么的,也都留个名,也好光宗耀祖。
这位土豪也一样,听说知府大人请穆修做记,就想着能把自己名字体现出来。
也是这位的名声不咋地,穆修看着拿来的五十两银子,直接扔院子里了。
要知道那时候的五十两银子,绝对是一笔巨款。
水浒传里,吴用第一次去找三阮时候,那哥仨穷的就只剩个裤头,买酒买肉还是吴用掏钱。当时吴用拿出二两银子,就买了鸡鸭鹅肉并一大瓮酒,就这拿钱去买东西的还有回扣。
二两银子够四个大男人吃饱喝足还有结余,可见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放现在烧饼夹咸菜,一人吃个十天半个月的应该没问题。
而此时的穆修穷的饭都吃不起,竟然把一笔五十两银子的巨款随手就扔在院子里,可见其品行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见穆修不上套,土豪觉得有钱还能有办不成的事?他认为不是这个穆修不爱钱,而是嫌少!于是加了十倍,一下子弄来五百两。
可惜在有风骨的文人士大夫面前,有时候还真不是钱的事。穆修见了大怒,说别以为有俩遭钱就能败坏我的文风!有钱了不起呀,老子不在乎!
说到穆姓,就不能不提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
穆桂英、花木兰、樊梨花和梁红玉,被冠以四大巾帼英雄。这其中,估计尤以穆桂英名头最响。
估计大多数人被问到四位巾帼英雄,首先会想到花木兰和穆桂英,其他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