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和姓(第1/2 页)
和姓大多是纳西族,得姓始祖为被称为四支系之首的‘’禾‘’,古文禾和意思音都相同,就演变为和。四支系分别是‘禾’、‘束’、‘叶’、‘梅’。
另外在唐尧时代,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掌管着四时天地气候。由于过去纯粹的农业社会,不会像现在有些专家吃饱了说农民太轻松,种地很赚钱,造成现在种地累的孙子似的,却不如出去打工,跟那些做大生意的更无法相提并论。
那时候农业是重中之重,地里不打粮食,你再大的能耐也得饿肚子。所以管理四时农耕的官员,地位比其他同级别的都高。
正由于羲和地位显赫,他的后人以羲和为荣,就有了和氏。
豫剧《穆桂英挂帅》有这么一个名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保国臣。。。。。。
唱段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个辕门怎么回事,可能就算是冷知识了。
过去行军打仗,扎营非常有讲究。
在大门口,距离中军大帐,也就是领导住的地方要有三百步的那么远。一来防止对方狙击手,所以领导要住在射程之外。二来也得显示将领的威严,三者则是万一有危险,领兵的将军有思考并做出决断的短暂时间。
从大门到大帐这段路,称为辕道。
大帐前五十步,左右两边是立旗杆的地方,每天升旗仪式,或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就在这个位置进行。
两杆大旗的中间,称为‘’和‘’,管理这片地方的,就是和令。而辕门则是在在‘’和‘’以外二十步的距离,就是没有门的辕门。
和令可不是谁都能干的,必须得是有一定资历水平的中级以上军官担任。所以担任过和令的军官后人,就有以官职为姓的。
同样是官职,周朝设立的有受和。
具体来说,受和就是专门负责皇宫大内的饮食。包括吃什么菜,什么口味的,是不是干净卫生,厨师有没有健康证等等。当然啦,那个说相声的,说负责鹤顶红品鉴,也属于这个职位。这个虽然没有上面那个和令露脸,但好歹也是当官的。所以很多八辈子没做过官,也没有姓氏的老百姓,就以前辈的官职为姓。
另外宋穆公名字叫子和,他死后把国君位置传给了侄子,而把亲儿子赶到了外国。不过人家可不是整了多少外汇才跑出去的,而是为了仁义。所以宋穆公的后代子孙中,就有以穆、和、戴为姓的,这一支三个姓氏同宗同源。
楚国芈姓有个卞和,也就是发现和氏璧的那位,他的后代子孙,有以卞、和为姓的。这两个姓氏的这一脉,也是同宗同源。
和氏璧的故事咱们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那么,和珅还有日本那个和盛道夫算不算和家人呢?谁来审批这个事,评论区留言吧。
上古帝尧时候,有四个柱国,也就是四位大臣,称作四岳。分管东西南北,其中就有和家两位,和仲跟和叔。不过这种属于传说中的人物,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西晋,晋武帝执政时期,有个叫和峤的大臣。
那时候按规定,中书监和中书令同乘一辆车入朝,为了一来不堵车,二来也算是减少碳排放吧。虽然那时候都是马车,但马也有排放啊。记得某专家曾经说过,让咱们中国人都别吃鸡肉,理由就是养鸡造成温室效应。
当时的中书监是荀勖,这人心机比较深沉,属于会见风使舵的主。而和峤时任中书令,就是因为看不起荀勖的为人,就不愿意跟他同乘一辆车,这就是和峤专车的来历。
跟西晋的奢靡之风不同,和峤虽然家资巨富,却抠门到了极点。他家有个李树,枝繁叶茂,结的果也很多。但是有人问他要,却只给几个。
但是王武子那人也不是善茬,回过头来带着把斧子,先把李子吃了个饱,又抡起斧头八十八十的吭哧半天,把树给砍了。
按说这哥们砍完该跑了吧,他可不,把树枝装了一车,专门送到和峤跟前,说看这个李子跟你家的相比怎么样?
遇到这种人,你生气也没办法。
另外一木难支的典故,也是出自和峤。
通过《水浒传》的传播,我们都知道高俅从一名体育运动员,一跃成为大宋朝屈指可数的权贵。
在高俅之前,就有同样命运的人,甚至地位比高俅显赫很多。这个人就会一种叫做握槊的游戏,不但让皇帝心甘情愿的看着他跟皇后偷情,还任命为最重要的大臣,甚至连这个皇帝临死,还任命他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