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第五十八条公司如果被依法宣告破产,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十一章附则
第五十九条本章程经股东签名、盖章,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第六十条本章程修改时,应提交章程修正案或章程修订本,经股东签名,在公司注册后生效。
股东签名:
年月日
“自私”真好(1)
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把“自私”和“无私”对立起来,认为“无私”高尚而“自私”可耻。认为无私奉献最容易让社会和谐,而自私却使世界纷争不断,甚至有人说“自私”是万恶之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私”却变成了美好的东西,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试想,这个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无私”,比方说这个房子你也不要我也不要,这个汽车你也不要我也不要,这个手机你也不要我也不要,那世界上将永远没有多少财富。正是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社会财富才得以快速增长。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他在真正出于本意追求社会利益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因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正是由于人人都有利己的动机,从而造成了“利他的善果”。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利益。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在遇到利害关系时才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通常情况下,自私的双方总能找到一个平等互利的均衡点。而如果双方都“无私”,那就麻烦了。因为双方的“无私”就象两根平行的直线,它们是永远没有交点的。
相传,地球上有一个君子国。那个国家的人都是君子,所以当然都是无私的,他们从来以“利他”为荣,以“利己”为耻。有一天,两个君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黄金,一个人一定要给另外一个人,而另外一个人坚决要给他。因为两个人都是君子,所以谁也不肯要。结果这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半天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这时,正巧有一个“叫花子”路过,他说:“你们两个都不要就给我吧!”
在这个“叫花子”的帮助下,他俩的争执才得以解决。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叫花子”的出现,他们利他的争执不知道要延续到何时。
然而,这个“叫花子”却不是君子,他是从小人国来的。久而久之,小人国的人们发现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就不断地涌向了君子国。再后来,君子国的人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那些君子们也就慢慢地都变成了小人。从此,地球上最后一个君子国就灭亡了,最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小人国”。
大家都认为很美好的“君子国”却灭亡了,而世界上所有鼓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却变得越来越富强起来。最后他们国家的富人又开始在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前提下,一方面继续创造和积累财富,一方面向全世界的贫穷国家和穷人捐款捐物,略显一点“君子”的风度。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总是在满足低层次需要的同时,不断追求高层次的满足,人类在不断追求高层次满足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文明。
“自私”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就象婴儿一出生就要吃奶一样简单。所以我认为“自私”是一个中性词。有人问:“巴菲特将他300多亿美元的财富都捐给了基金会,难道说他也是自私的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他只不过是牺牲了自己物质方面的一些满足,但是得到了精神上更大的满足。所以他的捐款过程是很快乐的,否则他就不捐了。但这样的“自私”不是很好嘛!正是这样的自私才推动了社会的文明。
“人是不是自私的?”这一问题自古便被人们所讨论,并在哲学上产生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派别。自古以来,“自私”在中国文化上是不合道德的,是遭人鄙视的,是明显含有贬义的。所以要说“自私真好”也真的很不容易!
“自私”一词的字面理解是“只为了自己”,即“行事只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被道德所包容的,而且还是道德所极力批驳的。中国的儒家思想要求“忠君报国”、“舍小我而求大我”;印度教要人们竭力消除自己的各种欲望,进行修行;基督教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