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滋长蔓延,一些江湖义气也带进了部队当中,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不愿叫“同志”,开口就是“弟兄们”。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情绪,如果纵容姑息,很有可能出现派系斗争,山头主义重新抬头。黄克诚将这些问题连同自己的忧虑,先向一一五师部分首长谈了谈,临别前,他用征询的目光问道:“是否恢复政治委员制度?”
聂荣臻、罗荣桓等人听了他的建议,都颔首表示赞同,并深有同感。
黄克诚一路马不停蹄返回总部,向任弼时作了详细汇报。任弼时听取汇报后,也感到问题的严重,他立即责成黄克诚将检查情况与建议写一份报告,以朱、彭、任三人名义上报中央。毛泽东看了报告后,马上作了批示。他十分赞同总部的建议,充分肯定了政治委员的重要性。同时,黄克诚在毛泽东眼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曾经多次提及黄克诚有将帅之才。
10月22日,党中央电令八路军总部,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政训处改称政治部,部队重设政委。
经党中央批准,任命聂荣臻为一一五师政委,关向应为一二○师政委,张浩为一二九师政委。
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的恢复,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这件事情上,黄克诚功不可没。
山西省五台县。
吃过晚饭,黄克诚找到八路军总部直属队政委王平谈话。王平还担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长一职,因而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工作。
王平在长征胜利后,被选到红军大学学习,不久前来到前方工作,与以前相比,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了。
黄克诚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向来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注重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
黄克诚向王平传达了中央北方局会议关于组织晋察冀临时省委的决定,并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临时省委军事部长。
他对王平说:“目前形势发展很快,原来组织上曾考虑派你到喜峰口马占山部队做统战工作,但是张家口已经失守了,你将有新的任务,明天总部的几位首长和你淡话,具体交待任务。”
黄克诚说完,不禁默然无语,相处多年的老战友就要分别了,心里真是恋恋不舍。虽然王平比他年轻得多,但是他们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从不以上级领导自居,王平在他降职后也从不歧视他,对他分外尊重。
王平望着这位尊敬的老领导、老战友,也是纵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他对黄克诚格外敬重,特别是这位老领导坚持真理从不盲从、苟同,是个压不弯的硬骨头,这一点王平深受感动。回想自己与黄克诚相识以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屡遭批判,屡遭降职,这要在思想和精神上承受多大的痛苦与压力!
两人相互注视,沉默了好一会儿,黄克诚像是想起了什么,深情他说道:“我们要分手了,也没有什么可送给你的。北方冬天冰冷彻骨,天气马上凉了,我有件皮背心,你拿去吧,到时也好御御风寒”。
说着,黄克诚将携带的包袱打开,把皮背心拿出来,递到王平手上。
好像觉得不够,黄克诚想了想,又把他那枝心爱的左轮手枪从腰间抽了出来。
“你到前方去,带上它吧。”说着,黄克诚把手枪也递了过来。
王平手捧这两件非同寻常的礼物,感到心中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泪水盈眶,滚落下来。
面对这位屡遭磨难的老领导、老战友,一幕幕往事在王平脑海中浮现开来。
王平思忖再三,觉得黄部长年龄比自己大,身体又弱,更需要皮背心,于是他坚持不接受皮背心,又把它塞进了黄克诚手中。
但是,他又不忍违背老首长的心意,就把左轮手枪小心翼翼地收下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别再次重逢,已经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了。
八路军恢复政委和政治机关制度不久,为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黄克诚被下派到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担任政治委员。
三四四旅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这支部队曾经在鄂豫皖、在陕北屡立战功,战斗力很强,部队干部多是在苏区四处征战的老红军,阶级觉悟高,作战勇猛。旅长徐海东,原是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身经百战,屡建功勋,人称“徐老虎”,连毛泽东也对他评价极高,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能够到这样一支英雄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