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肯定、赞许、好的回应,这当中也许只是普通的一句话,把它当作动力,就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也有时候,周围人给我们的回应不一定好,在这时请不要怨天尤人,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你给自己什么回应?
我的一位朋友,少年时代的他调皮、顽劣。上初中二年级时的一天,邻居阿姨对他说,“你这小子就知道玩,没多大出息,我们家儿子多优秀,就比你强。”听了这话他特别生气,也很难过。从那天开始,这个顽劣少年好像突然长大,他开始发奋读书,考上了好高中、好大学,后来又分到了一个好单位工作。回过头来,他说:“我好感谢那位隔壁的阿姨,因为那时她给了我一个不好的回应,她说我没出息,不如他们家儿子,这话刺痛了我,但也激发了我。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不管别人给我什么样的回应,我要给自己一个好的回应。 ”
在这个世界上,除非你愿意,没有人能伤害你。即便别人对你说出的话是小刀子,只要你不接过来用来戳自己、伤害自己,刀子就伤不到你。把这些小刀子作为警戒,化为正面的力量,这才是一个自信、自爱、自尊的人要选择的。予人予己好的回应是成长的功课。
亲子如是
1.生活中,你和这位科学家的母亲一样,智慧地处理过孩子所犯的错吗?
2.是什么,让你判断孩子看到、听到、感觉到你的爱呢?
3.做些什么,可以把反应变成好的回应呢?
这是一次家庭互换体验活动。女儿要去一个美国家庭生活一段时间。爸爸问女儿最想实现什么目标。女儿说,我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播到美国家庭去!于是出国之前好几个月,爸爸就帮助女儿,为实现她的目标做准备,教她做菜,于是女儿每个月都学会做一道新菜!
这位智慧的爸爸就是这样来帮助女儿成长的。
绑缚还是帮助(1)
六年来,我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定期开设过几十场“亲子关系训练”课程,也应邀在全国各地为成千上万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做过有关“亲子关系”的演讲。演讲课程里的很多内容会随着所遇父母孩子的不同、所遇环境的不同、所进行的互动的不同而有思路的变化、话题的延展、即兴的发挥、故事的升级、风格的演变、版本的翻新。(此节参见思维导图15。)
可是,有这样一个话题,却是每次课程上,我必然要坚持与父母们探讨的: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们都希望真正地帮助到孩子,但“帮助”不当,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绑缚”,这之间的界限如何把握呢?
每次,关于这个主题的学习,的确会成为一份给父母、孩子的珍贵礼物——通过学习,父母们能很好地觉察自己行为和效果。
什么是真正地帮助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有可能是让孩子增加力量——帮助到孩子,但也有可能是让孩子减少力量——把孩子绑缚住。
生活中,有些话、有些规条、有些想法,是绑缚性的,父母们说出来时心里想的是为孩子好,但事实上却有可能就把孩子的手和脚乃至心和感觉都捆绑住了。像很多根无形的绳索——不让孩子看,不让孩子说,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去感觉,不允许孩子表达伤心、难过等情绪……这些渐渐地把孩子的身心越缚越紧。父母们在说这些绑缚性话语的时候,因为是无形的绳索,不易看见、不易觉察。
我们想象一下某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父母喜欢这样表达对孩子的“帮助”:孩子啊,你必须这样,你必须那样,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你要听我的,我是为你好……这些话语的背后往往隐含了绑缚的模式,而这些话语在孩子身上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看一看。
孩子从小,是不断地听着父母重复着这样的话语长大的:
孩子好奇地东张西望,父母会说:孩子,不要乱看!妈妈让你看这个,其他的不要看啊,听妈的话就是好孩子。
孩子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会说:乖,不要乱说话啊,大人说话别乱插嘴。你要听妈妈的话,按妈妈说的做,妈妈喜欢乖孩子。
孩子想做家务,父母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啥都有了,这些事别做,妈都替你做了。洗碗、扫地,都别做,这些事情妈妈来代劳了。听话,你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有了。
孩子要交朋友,父母变色:不要跟学习不好的人来往。要听话,你长这么大了,要自重,别乱交朋友。现在坏人多,妈走过弯路,妈不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