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上疏请求迁都洛阳,将自从永嘉之乱以来迁徒流落到长江以南的人,全部北迁,以充实河南地区的力量。后来,由于朝廷的干预,桓温上疏迁都洛阳一事搁浅(幸亏搁浅,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宋、齐、梁、陈,“六朝”也就不会存在了)。
兴宁元年(363年)3月17日,皇太妃周氏死于琅邪的宅第。18日,哀帝司马丕前往周氏宅第办理丧事,诏令司徒会稽王司马昱总揽朝廷内外的各种事务。
东晋自咸康七年(341年),司马岳在位期间实行土断后,又在兴宁二年(3*年)3月1日再次推行,史称“庚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东晋政府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这一政策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时哀帝下令各地检阅户口把800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严行法禁,因本年3月1日是庚戌日,故此制亦称“庚戌制”。此制颁行后,彭城王司马玄隐匿5户,被查出后收付廷尉。在当时收效较大,但桓温死后,此法亦止。
三、辞世原因
兴宁二年(3*年),哀帝司马丕相信方术之士的话,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谷、服丹药(不吃饭,只吃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侍中高崧劝谏说:“这不是帝王应该干的事。如果这样,陛下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司马丕不听劝谏。22日,司马丕因为药性发作,不能亲临政事,褚太后又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2月22日,司马丕也中毒死于建康宫西堂。在位4年,终年25岁。司马丕无庙号,谥号哀帝。2月29日,葬司马丕及静皇后王氏于安平陵(今南京鸡笼山)。
哀帝没有后嗣,23日,皇太后下达诏令,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朝廷百官到琅邪王的宅第去迎接他。当天,司马奕即皇帝位,实行大赦。
………【第二十五篇 司马睿】………
咸宁二年(276),司马睿生于洛阳。太熙元年(290)司马觐死,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展开了极端残酷的攻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
永兴元年(304)七月,“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将军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前不久,司马颖击杀了执政的长沙王司马伷,强迫惠帝封他为皇位继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务之后,司马颖将皇帝的乘舆服御尽数劫入老巢,并以邺城遥制洛阳。司马颖的横暴和专权,引起了另外一些实力派人物的不满。尚书令司马越乘机以惠帝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年二十九岁。
两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兵败,遁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遭杀害。司马睿害怕祸事殃及自己,潜逃出邺。在奔往洛阳的途中,他行至黄河岸边曾被津吏捕获,险遭不幸。司马睿到达洛阳,马上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去了。精心筹划,移镇建邺永兴二年(305)七月,司马越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开始复元。由于惠帝已被河间王司马伷劫持至关中,司马越无法*纵朝政,遂以西迎天子为借口,联络山东各方镇讨伐长安。临行前,他以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之职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为他看守后方。司马睿引王导作司马,凡“军谋密策”皆听由王导规划。
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马越改任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等职,负责镇守建邺(今江苏南京市)。司马睿到达建邺半年之久,没有任何当地大族主动地向他靠拢,表示亲近。在司马睿建立江东雏型割据*的过程中,王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永嘉三年(309),已在山西建立汉*的匈奴人刘渊前后两次派兵攻打洛阳。总揽朝政的司马越征调建武将军钱和扬州刺史王敦率军援救京师。钱出身于吴兴大族。当陈敏企图割据江东时,他曾起兵讨伐,陈敏败后,以功封建武将军。钱到达广陵(今江苏清江西),闻汉兵强盛不肯前行。司马睿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