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想要的都有(第1/2 页)
皇帝重视农桑是必须的。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经过隋末战乱,大唐户口比隋朝鼎盛时减少了足足七成,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有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帝范》十二篇,专门有一篇“务农”。
以张衍的想法,皇帝既然有千金买马骨的想法,发下来的嘉奖就不会少。
“三十匹绢?”
听完旨意,看到面前堆成小山的绢帛,张川柏瞬间忽略了其他内容。
脑海中迅速划算物价。
如今是贞观十五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丰收?,长安每斗米二文钱。(1)
一匹绢约500文,三十匹绢换成粮食就是……算不过来!手指头不够用!
还是算猪吧!
一头民养猪大约500文,一匹绢是一头猪,三十匹绢就是三十头猪。
看到三十头猪在眼前哼唧,张川柏的喜悦变成彩虹色的泡泡,将整个人包围。
养什么猪啊!
还是搞发明致富快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别说张川柏,就连张衍都有些不真实感。
江都令、屯田监、大都督府……各级官府竟然都没有占据这份功劳。
知道官场内情的张衍明白,这里面有曹宪的原因……否则三郎一个小儿郎即便能保住功劳,赏赐也未必有那么丰厚。
而除了三十匹绢,圣旨中对三郎的夸赞——“江都神童”,是更大的价值……
领完赏赐,张川柏的任务完成,可以离开官署。
他们得将这份赏赐大张旗鼓地在城内转一圈再搬回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让扬州的百姓都知道皇恩浩荡。
不过,来传旨的官员中,却有一人跟上来:“张三郎,且慢。”
“阁下有何吩咐?”张川柏停下脚步,客气地问。
来客拿出一封信,微微笑道:“司农寺让各地民屯推广新农具,长安及周边地区也开始使用。这是我相识的一位郎君王方翼写的信,他也曾做过代耕架……”
同安长公主的孙子王方翼年仅十六,是初始版代耕架的发明者,见到张川柏版非常惊讶。
原来有人跟自己想到一处去!
知己啊!
而且,张版代耕架比王版更轻便、效率更高。
于是,小王托人捎信,要跟张川柏交个笔友。
这是送信人的说辞。
张川柏听完笑着说:“我看完信,就给王郎君写回信。”
“不急。我会在扬州停留几日,还有别的公务。”来客很友好。
毕竟,皇帝都夸了“江都神童”。
张川柏走出官署,只见外面已经围满了等候的亲友……有他的朋友,也有阿耶阿娘和兄长的。
官府的差役帮他把三十匹绢抬出来,亲友们顿时一拥而上。
张远志说:“我摸摸!我摸摸!皇帝赏赐的绢,和扬州的肯定不一样!”
李善说:“应该不是从长安一路带过来的,就是从本地府库调用的。”
带一份圣旨过来,就地取绢。
“那也是御赐的!”张远志幸福得想哭。
这么多匹绢,阿娘要织多久啊!
够自家交几年庸调啊!
卢照邻叹道:“可惜三郎年少,否则可能去长安司农寺为官。”
“卢师兄说笑了!”张川柏一脸正色,“陛下赏赐已经太丰厚,再多的,我实在是受之有愧!我一个小儿郎能做多少事?改良农具,全赖乡亲们的支持。”
……阿耶在路上教的话。
此言一出,原本羡慕的亲友觉得心里更舒服。
三郎没有忘记我们!
说话间,三十匹绢已经搬上亲友们推来的板车,一群人簇拥着张川柏走过大街。
“那就是秧马三郎!”
“你这个称呼过时了!是农具三郎!”
“不对,是粪肥三郎……依我说,叫神童三郎就行!”
此时的人,称呼往往是姓氏加排行。
为了区分,就加上职业,什么“豆腐大郎”、“花椒七郎”、“酿酒十一郎”之类……
张川柏短短时日,已经换了几个称号。
街坊们太热情,张家众人边走边谦虚:“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点事……是皇恩浩荡啊!”
立刻有人大声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