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3/4 页)
剥夺了,当地百姓的饭碗跟着也被砸了。
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有自古以来“潮漳以番舶为利”的说法,不许贸易往来,便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
对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
因为在本乡本土,所以“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
作战时,屡屡发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
而代表正义之师的明朝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
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这种全民多“寇“的荒唐局面,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烂在明朝自己身上,正如同晚清闭关锁国一半,封闭便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难怪防不胜防诛不胜诛,倭寇就是一颗消耗明朝的肿瘤,一直伴随着明王朝走向衰落。
而本文所讲述的倭寇主要以东瀛浪人为主,这些‘倭寇’才是真正的“倭寇”,虽然总人数只占了实际“倭寇”人数的十之一二,但是这些东瀛蛮夷的凶蛮狠恶,远远不是沿海居民被逼伪装的“倭寇”可以比拟的,这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常年隐于茫茫海上,见到沿海的村落便大肆洗劫一空。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元末、明初一直到正德年间。
元末,东瀛倭国进入了南北朝分裂时期,日本列岛硝烟四起,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的农民、灾民逃难流入海中,乘着明初大肆用兵无暇相顾之机,屡屡聚众侵袭明朝滨海各个州县。
等到大明洪武之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
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名来犯倭国的倭寇之后,倭寇忌于刘江神威稍稍敛迹。
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之时屡屡得手,致使倭患又起。
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东瀛本土之人,除了**裸侵扰之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商品和武器。
路上遇到了明朝官兵,则矫称是东瀛固入朝上贡;再乘其无备之时,则肆行杀掠。
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荒于朝政,宦官专权军务废弛,海防松懈。
沿海地区的倭寇活动日渐频繁,愈演愈烈……。
萧遥拜别了风孤星和公良正等人,从九阳山上下来,一路孤身往鲁南这边赶来,准备去熔炉堡瞧瞧热闹。
只是一路东来,等到进入了山东一境,就见大路上往来的明朝兵丁不断,更有许多流离失所的灾民面无菜色。
萧遥几乎将身上所带的银两尽数散了出去,却也只是杯水车薪。
等到了前方一处镇甸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不久之前又有东瀛倭寇犯边。
对于这些东瀛倭寇萧遥先前其实便有耳闻,但是并未想到倭寇之祸已近于斯,这山东一带邻近朝廷都城顺天府,竟然也不能免祸。
那被萧遥问的店小二,好心提醒道:“客观我瞧你的打扮,也不像是咱们本地人,要是没什么要紧事还是不要再这里多做停留的好。”
萧遥奇道:“犯边的倭寇不是已被打跑了么,难道他们还会回来不成。”
那店小二愁眉苦脸叹道:“客观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倭寇现在虽然是被戚将军带兵打跑了,但是这伙东瀛倭国蛮夷贼子一日死不绝,这沿海一带便一日不得安宁。”
“戚将军人在山东的时候,他们自然是不敢再行抢掠,但是戚将军总不能一直留在咱们这里,一旦戚家军前脚走。”
“那群杀千刀的东瀛倭寇便会继续回来祸害咱们这些老百姓,朝廷派兵来咱们这儿荡平倭寇也不是一两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