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重游故地嘘寒问暖 微访官署察廉辩吏(3)(第1/1 页)
永乐听得全神贯注,周新忽的不说了,他收住神,看了一眼周新,调侃道:“与史诚祖一起褒奖。朕愿天下臣子皆如诚祖、秉彝,那又怎个可能?只报喜不报忧,就负了你‘冷面寒铁’的名号了,报忧吧,该杀该流的朕决不手软。”
随驾诸臣又紧张起来,注视着周新的黑脸。周新忙又一躬:“臣已说了许多,正候旨呢。陛下不问,臣也要说,为害一方,贪虐百姓最甚者无过于易州同知张腾。此人生就一 副硕鼠之相,上玩知州于股掌之里,下置百姓于鼎镬之中。爪牙喽啰日下各处搜罗珍玩土 产,不如意便罗织罪名羁押,令其家人用金银宝钞来赎。近日又以迎驾为名,强摊民间, 巧取豪夺。臣至时,冤民久系狱者已千余人,致数百人藏于山中作乱。”
周新素有“周廉使”之誉,其廉洁天下闻名,他既说了,皇上便深信不疑。永乐早已按捺不住心头之火,眼睛瞪得溜圆:“纪纲,纪纲!”他大声叫着锦衣卫使。
一个胖子忙从人群中跑出来跪下:“皇上,纪指挥留在南京了,微臣锦衣卫镇抚司镇抚庞瑛在。”
永乐瞪了他一眼,虽有些不满,但想起是自己将纪纲留下的,也就作罢:“朕已下旨, 一干供应已备,他还敢假借迎驾中饱私囊,败坏朕的声誉,着锦衣卫速去易州捉拿张腾, 系于刑部大狱,待朕回来再审。”
“遵旨。”庞瑛出去后,曹润、陆祯、倪俊等几个御史、给事中一一陈述所巡各州县, 大都政绩平平,无非是田野辟、百姓安一类的空话,并无实例,再没有个突出的。永乐也不再问,思忖片刻,心生一计,说了句,褒奖知县的事暂放一放,便叫散朝,传下一道旨意,三日之内文武大臣一概不见。
永乐相信周新,但他更信自己的眼力。周新是否在东阿、汶上逗留,还是只听了山东布政司描述,他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又不远,不如就去走一走,凿实了,立为知县榜样,示范天下,岂不更好?
春日晴和,冷暖相宜,虽不是什么大的集日,宝相寺前小路的两侧早已被小商贩们“一” 字并行的布了摊:卖旧书字画的,卖碑帖的,卖古董的,卖药的,卖各种小吃的,卖鸡鸭 的,拉拉杂杂,一直摆到寺门前。鸡犬之声相闻,吆喝之声鼎沸,倒也热闹。
永乐带了杨荣、金幼孜等人随了人流走过来,边走还边在摊位上瞧瞧,腾定、张杌等十几个蒙汉侍卫便装寸步不离地跟着,又有十几个扮作游客散在周围,哪敢有半点疏忽? 看着这股子热闹劲,永乐心里欢喜,一路喜笑颜开。
“皇……四爷,”杨荣差点漏了风,“我们昨日在东阿走了一天,今早上进入汶上地界。一路走来,犁田的,栽苗的,井井有条,确有一番盛世的安闲之态,这两县的治绩非同一般啊!” 永乐也不答话,只是若有若无地点点头,他已弃了马匹走了两条街,对汶上的治绩早已肯定了。自建文四年南下,在南京即位称帝,高居庙堂,每日都是看不完的奏牍,见不完的方面大员,竟不知有多少文字是真的,有多少话是真的,有几时能像今天这样穿行在百姓当中,实实在在感受做百姓的自在和艰难?做王爷的时候如果说还算方便的话,可进了皇宫就再也没那么方便了,一出门就得前呼后拥,不想这样都不成。
官员们谁贪谁廉,百姓们疾苦丰稔,只凭地方有司自己报来,其中多少虚假多少隐情哪里知道?御史、给事中虽然常常奉旨巡行天下,却也是挂一漏万。坐衙颐指气使的,受贿黑白颠倒的,只动嘴、不动腿、偏听偏信的,如此一想,千头万绪,忽一时涌来。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阿谀奉迎、功名利禄之辈越来越多,像周新、耿通、曹润一样悉心办事, 像贝秉彝、史诚祖一样恪尽职守,安民乐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想着,走着,已快到寺前了,金幼孜问:“四爷,我们要进寺看看吗?” 永乐看了看天光,又朝寺内瞄了瞄,父皇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无依无靠,在皇觉寺出家的伤心事涌上心头,不免心酸,就不想进去了。 “宝相寺虽不太大,也是七百年香火不断,心中遥拜就是了,我们直接去汶上县衙,见见这个史诚祖,贝秉彝是不是也该到了?” “臣估计是到了。”杨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