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4 页)
填平了凡圣之间的沟壑,让宗教与世俗一马平川;用无所畏惧的生命激情尝试了生佛平等的至高境界,实现了佛性与爱情的水乳交融。他给古老而严谨的格鲁派注入了人性的血液,格鲁派顿时显得飞扬灵动,山高水长。这个包容而宽松的宗教,那些浪漫而朴素的教民,温暖了仓央嘉措及其情歌,弥合了西藏的裂隙——尽管历史上各个教派之间为着理念、权力、教民、属地迸发着残酷的争斗之光,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戴并沐浴着仓央嘉措这颗爱情的太阳。
仓央嘉措,佛法密宗的最高修持者,永恒不衰的西藏代言,信仰的灵魂。
《伏藏》和《藏地密码》
自杨志军的《藏獒》后,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小说,市场最成功的要数何马的《藏地密码》系列。比较《伏藏》和《藏地密码》:
共同之处:都有西藏,都有悬疑追杀刺激;
不同之处:《藏地密码》以西藏为诱饵,抵达的是刺激。《伏藏》正相反,以悬疑刺激为诱饵,抵达的是西藏。
杨志军和佛教
《伏藏》的背景和藏传佛教的历史,《伏藏》中,有大量丰富的藏传佛教知识和智慧。读《伏藏》的过程,就是一次关于藏传佛教的启蒙。
杨志军在《伏藏》中显现的佛学才识,让人惊叹,是因为他不是宗教外行,而是宗教内行。
杨志军是信佛的,所以他吃素。
但人文社的编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为了给他接风洗尘,常常一如既往地满桌荤腥。倒不是记性不好,是因为杨志军的小说里充满了情爱,甚至张扬到放肆的程度,使人在下意识里以为他和很多眉飞色舞的男性作家一样。到了“请请请”的时候,看他含笑不“请”,才想起来,赶紧点几碟素菜。问他,这满桌荤腥就没有一点诱惑?他微笑摇头。问他或者有反感?他也微笑摇头。
杨志军信教却不迷信,是因为他坚持信仰。他认为人生是苦海,信仰是彼岸,宗教是渡船——但不是唯一的渡船。
杨志军不仅信佛,还研究佛,在青海的著名寺庙里,他有好些佛友。编辑问他的佛学水平如何,他含笑道:小学还没毕业。但审读《伏藏》的藏学家却认为,杨志军关于藏传佛教和西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是专家水平。
杨志军的文学意义
通常,文学界对畅销小说都有“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