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4 页)
较蚴保��强吹剑�
雪地之上,一队带着旗帜的罗马骑兵,在中间夹着四辆标准的凯尔特战车,铁箍和车轴震动之处,发出了轰隆隆的声音,特别振奋精神和耳朵,这四辆战车,两个四轮战车的舱板上,各自用铜链固定着——两门双杆臂的弩砲!而两个双轮战车上,则是立着脸色苍白看似晕车的砲手,后面还有一溜驮马,驮着石弹和标枪。。。。。。
这就是李必达事先的新奇创意,罗马军队里的骡马对弩砲的运输,当时还是将弩砲拆解开,装载在马背上,到时候卸下、组装再射击,无疑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点,以前干过宿营奴隶的李必达,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他稍微回想了下人类历史上火炮的出现和发展,最早也是没车轮,只能固定在原地傻大黑粗模样的,随着火力掩护和机动能力要求的提高,渐渐加上了轮轴,伴随步兵和骑兵一起机动,并且越来越轻型化,越来越适应野战的要求。
一门不能迅速移动的弩砲,其作战效力起码降低三到四倍。
到了射击的距离,凯尔特双轮战车首先在号声里停下,砲手七手八脚地跳下来,随后四轮车的车轭被解开,弩砲上的铜链也被松下,砲手们开始从驮马的包袱里取出石弹,按照事先萨博凯穆斯安排好的小组协作,将弩砲和四轮车一起调整好方位,瞄准还在目瞪口呆的辛克雷人方阵,而后一气呵成,扭力、安装石弹,在呼啸声里弹出——两发石弹嗖嗖地,在辛克雷人的脑袋上快七八个罗马尺高的距离掠过,飞到了方阵的那一侧去,砸出了两卷雪和土的“浪花”。
事先经过精细训练的砲手们,火速再度装弹完毕,短时间内校正了下方向,又是两发石弹飞了出去,还是在敌人的脑袋上呼啸而过,砸折了辛克雷人的一面旗帜,便又飞到那侧去了。。。。。。
这下,不要说辛克雷人了,就连李必达也觉得是在太搓了,他隐约觉得在这个年代,创新并不是一个新点子那么简单,就现在看来,他的“骑兵砲”构造有严重的缺陷——因为条件限制,四轮车如果底盘不想被毁坏,就得设计得高高的,随后安装其上的弩砲的射角就很高,石弹都是在敌人头上飞过,根本没办法精密瞄准。
第23章辛克雷人(下)
终于,辛克雷人缓过劲来了,在酋长穆库阿斯的号令下,一队轻骑朝李必达的“得意之作”扑去,砲兵只能狼狈地重新爬上双轮马车,其余军奴手忙脚乱地把弩砲重新用铜链固定好,而后接上车轭,在几名ala骑兵的掩护下,嘿呦嘿呦地回头,随即在车轮的轰鸣里,脱离了战场!
至此,“李必达骑兵砲”的第一次战场实践,以轰轰烈烈的方式开始,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卡壳,再以狼狈不堪地方式被逐离。
好吧,总结经验教训,再加以改进那是以后的事儿,至少这个骑兵砲的出现,让辛克雷人感到很不爽,他们觉得这支罗马军队表现和其他罗马人相比,极其诡异,让人万分不安,不知道马上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加上这时天色阴沉,铅云垂翅,寒风又肆虐起来,席卷着地面上大块大块地雪花,让人无法辨清方向,所以双方只能暂时罢战。李必达让部下轻松地吹着号角,把队伍有序撤回了小营塞里,那里有充足的粮秣和木炭,可供取暖御寒之用。
但辛克雷人的遭遇就很凄惨了,他们穿着伊伯利亚专有的夹袄,踩在雪地里,和伏倒的马儿为伴,窝在一起取暖,他们所处的聚落没有粮食、缺乏用水,更没有抵御风雪与敌人的围墙和壕沟,穆库阿斯也只能让所有人点起火把,燃烧自屋舍拆下的木材取暖,大家绕着圈子,饮用随身带来的葡萄酒。并用酒水擦洗坐骑的身子。防止它们倒下死亡。不管如何。即便把这两个聚落里的民众全扔下冻死,穆库阿斯也决计明日或后日,一定要逃走了!
就在夜晚,李必达自小营塞的牢房里找出名年轻的贵族人质,他来自更远方的奥克特拉博(此刻辛克雷人依靠的聚落是埃利珊那),李必达以战后保障他部落可以得到充足的衣物和粮食配给为条件,要他给聚落里传话,让他们等着自己的讯号行事。
同时。李必达又让萨博凯穆斯与小霍腾休斯,领着二个精选的百人队,沿着湖泊和密林前行,隔断辛克雷人回部落间的通道。随后,在黎明时分,李必达猛然对埃利珊那发起了袭击,罗马兵士抵近了当晚在风雪和寒冷里备受折磨的辛克雷战士,号手们集中在一起,吹起了锐利而可怖的声音,因为月亮投射的关系。罗马兵士的影子被往前拉了很长,这给辛克雷人造成了恐慌与误判。他们无法辨明罗马人真实的距离,只有在雪和影子的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