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页)
┝酱ν�采性冢�偷匕仓玫陌傩沼钟锌赡芑崾艿蕉�烤�拥娜畔��
蔡琰在洛阳城外安营扎寨之后,白波军依言过来缴械。所缴兵器,五花八门,就跟当初的黄巾军一样。仅有少量的铁兵器。大部分都是些木棍、竹刀之类的东西。先由军队的将校过来将白波军进行编队,挑选了三千名相对精壮的汉子另编一队,拟充实自己的军队。然后由随军安抚官吏进行造册,造册之后又得到几百名有所特长之人。其中特长适用于军队的。再编一队,验证特长之后,加上三千精壮,平均分配到各营。这下,蔡琰的队伍又接近两万了。
其余六千白波军士兵拟转为百姓。但因为条件还不成熟,每人每天半斤粮暂且养着。白波军裹挟的三十万百姓,暂时没有理会。
……
历史上的潼关与小说中的潼关不完全是一回事。历史上,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这才设立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本书中,潼关、涵谷关两关并作一关,就是潼关,而且自古就有。这是因为,潼关距离弘农足够远,有利于解释张济屯兵弘农、拥兵自立的动机,和张济没有援助潼关的现象。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潼关县是长安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有诗曰: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如今把守潼关的将领不是当初的李傕,而是董卓的另一名将领李蒙。
这个时候的潼关并没有关闭。时常有百姓、商旅通过潼关。蔡琰当初与王越所带从人离开长安之后,就是走的潼关。白波军及其裹挟的三十万百姓,当初也是从潼关过来的。当时,由于河东已经落入田润的手里,白波军分别于壶口、河津两处西渡黄河,自合阳、露井南下,在渭南附近渡过渭河,走的就是华阴这条道。
那么,潼关究竟是防什么呢?就防大军。这就跟以前黑山的壶关一样。如果大军前来,肯定是要关闭关闸的。没有大军的时候,则是畅通无阻,放任行人通过。这个时候守关的概念就是,战时防大军,平时收关税。当初关东诸侯如果在重兵聚集之初,就派遣一支军队化装为百姓,是完全能够进入虎牢、汜水两关,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抄其后路的。
……
现在,蔡琰就命令了三千士兵化装为百姓。陆续通过潼关。
蔡琰挥师西进,到达郏县之后,实际派遣了六千士兵化装为百姓。只不过通过潼关的只有三千。另外三千,则不通过潼关。过关与不过关的六千士兵均在潼关附近山谷潜伏起来,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形成包抄之势,务必不让潼关之兵有一人漏网。
五天之后,伏兵到位。然后蔡琰率一万兵,潜行到潼关附近。留在郏县的近四千人,用于防备弘农的张济。到达距离潼关三里远的北洞之后,赵云及大军停止。蔡琰、王越带两百多人继续前进。
这个时候,蔡琰的铁床就被抬了出来,而且是整体搬运。
攻关与攻城不同。城门打开了就打开了,只要有攻方士兵在,守方士兵是很难再次关上城门的。关闸则不是。关闸,都称千斤闸,实际上十万斤都不止。关闸由关墙上面的轮盘驱动几十根绳索共同牵引。只要放开机括,关闸就会义无反顾地落下。因此,守关最重要的地方并不是下面的关闸部分,而是关墙顶上的机括部分。当敌军攻来,就算是冲进了关闸,只要能适时将关闸落下,就能阻后续敌军于关外。而对少量进关之敌军,则以局部优势兵力,围而歼之即可。
攻关与攻城也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攻城的时候,由于城门防御能力不高,攻城部队理所当然地以城门作为一个重点突破的地方。冲城木、攻城车就是轰击城门用的。攻关时,针对关闸就没有好办法了,只能一味地架云梯爬关墙。又因为关墙远高于城墙,而增加了难度。
派士兵伪装成百姓事先混入敌后以作内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进攻办法。这个办法在攻城的时候被常常采用。但攻关的时候却用得极少。这是主要是因为,关口通常建设在狭窄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