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2/4 页)
第三天,与香港特区财政司长唐英年进行会面,并就在港上市等话题进行交流。
第四天,课程为变革中的全球格局,以及亚洲企业的国际化路径。
第五天,课程为中国企业应对未来竞争的新思维、人文精神与企业管理之道。
第一天的破冰课程颇为有意思,首先就要求,学员之间不能称呼“x总”,而是直呼姓名,毕竟现在大家都是同学,学院希望首先从身份上,让大家放下以往的地位和姿态,用一种全新的身份去投入学习。
当然,有时候叫名字有点生硬,就此也产生了一些外号,这个大家反而觉得更亲切了一些。
像牛根生,就被称为“老牛”,李东生是“东哥”。
马云很郁闷,郭广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外星人”。
林风这才知道,原来老马“外星人”的说法是这么来的……
林风自己还好,因为岁数小,大家还算让着他,让他自己说,最后林风的称呼就是“richard”。
称呼一改,果然大家就显得亲热了很多。
第一天和长江教授们的座谈,主要是探讨长江商学院关于“取势、明道、优术”的理念。
这一理念据说是李嘉诚亲自定下来的,其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取自道德经。本来还应该有“正心”两字。
长江商学院截取了其中的六个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理念。
取势“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具体说就是市场形势和政府政策。“势”往往无形,却具有方向,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机会,或者风口。
雷军有句名言,“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明道“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教育理念、规律,原则,道对于公司而言,可以理解为所要走的战略路线,对于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价值观和命运曲线。对于学术而言,“明道”就是加强理论研修,学习新理念,理论,领悟理论框架。对于公司而言,“明道”,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和方向,对于人生而言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术“术”是能力,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术是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方法,三百六十行皆有不同的方法和经验,有不同的针对性,但是确有精妙的相通之处;“术”也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的策略,积淀适合于自己的经验,当然还要持续更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以“取势”为核心理念,以“明道”为思想基础,以“优术”为竞争手段,这就是长江商学院给这些ceo们的第一堂课。
第二百九十六章 商道即人道
第二天的课程安排重点是拜访李嘉诚,进行对话交流。
对于这个安排,本来林风没什么兴趣。
自从叶薇语落户香港之后,他来港的次数也比较多,再加上和李泽楷还算相处的不错,也到李家拜访过几次,和李嘉诚见面的机会不少。
在他看来,或许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拜访,毕竟长江商学院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的。
其他同学倒是很兴奋,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而言,李嘉诚无疑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冯仑就戏称:“我们这是去拜见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啊。”
但当天的会面过程,却让林风深受震动,并且第一次开始思考什么是从商真正的“软实力”。
会面地点是在李嘉诚位于中环长江中心大厦第七十层的办公室。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78岁的李嘉诚竟然亲自站在电梯口等候。
他面带笑容,谦逊的和每一个学员握手,并主动先递上名片。
同时身旁的助理还准备了托盘,盘子里有号,交换名片后顺便拿号。
这个号决定每个学员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共进午餐的时候,这些同学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毕竟中国人讲究排座次,这些学员的企业又有大有小,年龄也老少不齐,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非常的细致用心。
包括后面集体照相也根据这个号,也避免大家到时候尴尬,考虑的非常周详。
在和林风握手的时候,李嘉诚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态度,弄得林风反而有些不好意思:“uncle,您太客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