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曾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几位皇帝)认为,要找回那些值钱的东西,这样做并不是个好办法,因为很多东西都因此被埋在地下或干脆被毁掉了。严刑峻法并未能阻止偷窃行为在疏于保护的圆明园里长期肆虐。其实,在大火过后,圆明园并没有完完全全成为废墟。正如樊国梁所肯定的那样,园内还有一些精美完好的遗存。他说:“有些建筑损害程度很小,树木、花瓮、石桥、栏杆、大理石柱仍点缀着各个花园。从此以后,一切都消失了,要么被看守卖掉,要么被人们偷走。他们砸碎大理石雕塑取走其中起联接作用的铁件,伐倒树木用来烧火取暖,卖掉了砖石以及琉璃瓦,总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圆明园各处建筑中所有能移动的东西,诸如装饰物、家具、门窗等都荡然无存。几年之后,外国使节在北京建立了常驻机构,这些物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又重新现身。圆明园内流出的精美玉器、象牙制品、宝石几及其它各种宝贝,被兜售给欧洲的爱好者,似乎没有一日曾间断过。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劫(27)
樊国梁认为,中国的窝赃者捡了大便宜。他解释说,英法联军的士兵急于卖掉手中的战利品,因为他们不认识银锭,所以只收大洋。北京市面上大洋的价格急剧上升,竟达到每枚12法郎以上。尽管中国当局对窝赃者以死罪论处,大部分赃物还是流入中国人之手。于是,很多年间,北京的商人们不断地向收藏者兜售这些文物。有的人因此丧了命,但很多人从中发了财。
圆明园的账目和物品清册毁于大火,所以根本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金银、珍宝和古董化为乌有。清朝廷从未正式公布损失情况。不过也有一些精美的遗存逃过了火劫。
损失到底有多大呢?
罗亨利,额尔金的私人秘书,在其1869年初版《1860年对华远征诸事件记述》中,竭力掩盖圆明园大火的后果。这倒不难理解!毁灭圆明园引起的愤慨,已经传遍整个欧洲。罗亨利深知,这段历史对英国来说既十分敏感又不大光彩。他信誓旦旦地说,大火没有毁坏任何艺术品或文化财富!也没有一册珍本图书或手稿被火吞没!却避而不谈化为灰烬的建筑瑰宝、荡然无存的座座园林……。不要忘记,罗亨利本人无疑也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他从1861年5月起就开始出售从中国带回来的东西……。
1872年,即圆明园毁灭12年之后,历史学家亨利·高第有机会参观“额尔金留下的废墟杰作”,并亲眼验证了灾难的深重程度。他描述令人心碎的荒凉景色时说:
“最令人伤心的是这尊铜制佛塔,它坐落在横七竖八的高大石阶顶端,周围也尽是夷为平地的亭台楼宇。低处静静的湖泊里,开满了荷花,横卧着一座高大的石桥,与岸边满目疮痍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照”。
1873年,舒紫描写他到达圆明园时的情景:“我们穿过两个堆满建筑废料的院子,走进圆明园。几株已成焦炭的树木仍然矗立在那里,似乎是在说明,这座离宫是被一场大火毁灭的”。
同一年,塔克西尔·德洛尔在他的名著《第二帝国史》中提到“这座中国建筑杰作的毁灭”:“……所有这一切在今天只剩下一堆堆蚀迹斑斑的焦土和瓦砾,圆明园的大门仍由两个铜狮子镇守着,它们由于过于笨重才没有被搬走”。
旅行家和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继毕托之后,于1872年也给恭亲王拍过肖像。他在1877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描写见到的圆明园废墟的情形。他着重描写废墟面积之广,和他的怅恨之情:
“……我们一走进圆明园,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就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也仍有几座建筑,抗住了侵略者的破坏,抑或是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因其精美而免遭毒手。在这些建筑中,就有一座横跨荷塘的十七孔石桥仍完好无损。远远望去,万寿山(今日颐和园内)上的高大庙宇也在火红的夕阳映衬下,呈现出完整的轮廓。它的脚下,满地都是联军大肆破坏期间毁掉掀倒的塑像和佛塔的碎片。这里仅剩的遗存已足以使我们想象得出,建设这样一座皇家宫苑所必需的人力和财力是无法计算的。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焦土。对一次中止条约的举动,竟以如此野蛮的方式实施报复,真是不幸”。
在约翰·汤姆逊拍摄的一张照片中(见《中国》CHINE1860…1912),我们还能看到圆明园中一座被遗弃的漂亮楼阁。它矗立在白色大理石基座之上,铜质的门窗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