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既然来历不佳,也难怪后来命运多舛。在圆明园的一个仓库里,英法联军发现(如前所述)了大量的项练。战利品委员会分配给孟托邦将军三条,让他送给妻子和两个女儿。孟托邦想到一个主意,用它们改做成了一串念珠,还请孟振生主教大人为其开光,打算把它晋献给本次远征的“教母”欧仁妮皇后。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东西,他保证说,不过是由珍珠和一些小玉珠串成的,居然成为一时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这件小礼物后来竟然造成巨大的反响。谣言越传越凶,把它说成一件昂贵的首饰,从上面精美的珍珠来看,估计价值一百万。很快,他的估价就上升为一百五十万,因为它可能是由黑珍珠串成的。后来它的虚拟价值一直攀升至二百万,因为它很可能是由活(?)的珍珠串成的。
在参议院,八里桥伯爵居然还就这串倒霉的念珠回答了质询!在他的《回忆录》中,他申辩道:“有人声称军官们用这些珍珠发了财,但我们分配这些东西的方式不允许我对这些谣言予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这些项练原来是预备皇上赏给臣下的,我从不认为它们有什么商业价值”。
不过皇后终究因此事感到有些不快。孟托邦叹道:“我一直觉得,围绕这样一桩小事谣言四起,又被敌对的各方有意歪曲,肯定引起皇后的强烈不满”。这串念珠现存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
12月中旬,与北京达成最后协议的消息使英国松了一口气。在他们分别写给额尔金爵士和格兰特爵士的信中,外交大臣约翰·拉塞尔和陆军大臣悉尼·赫伯特没有忘记提醒他们,这场战争在国内没有民意基础,请求他们尽快结束战事。帕麦斯顿对火烧圆明园的消息已经表示赞赏:“我从内心感到高兴……,这是完全必要的”。陆军大臣赫伯特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讲道,如果不烧掉圆明园,条约就不会签署。他解释说,摧毁圆明园给中国人严重警告,而且使他们对摧毁北京城内皇宫(紫禁城)的威胁信以为真。
12月27日,当罗亨利携带着《北京条约》从多佛上岸时,他惊喜地发现,在遭受中国的牢狱之灾以后,自己像民族英雄一样受到欢迎。他被请到温莎宫做客,亚伯特亲王说很高兴看见他制服了满清帝国,维多利亚女王则称对洗劫圆明园感到担心。而帕麦斯顿却向他透露说,没有人会比额尔金干得更出色。
格兰特将军被请到白金汉宫。他向女王献上了专门准备的礼物玉质镶金“节杖”(实为属于中国皇帝的如意),由锡克骑兵指挥官普罗宾少校获得的三个景泰蓝大盘。女王还接受了从圆明园得来的另一个小礼物,一只奇特的长毛小狗,头很大,像中国人喜爱的石狮子,还系着一个带小银铃的项圈。这只北京叭狗是99团的哈特·邓恩上尉献给女王的。出于英国式的幽默,它被取名为“蠃逖”(含战利品之意)。“蠃逖”一直在白金汉宫的走廊里快活地撒欢,直到1872年死去。
各类奖章被慷慨地颁发下去。格兰特将军得到巴思勋位大十字勋章,他的几个属下(巴特尔,范纳;等等)都得到了同一勋位最低第三级男爵的战友称号。所有参加这次远征的人都被授予“中国”奖章,上面有两个彩绶,分别标着“大沽炮台”和“北京”字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劫(25)
悉尼·赫伯特写信给格兰特说,公众舆论对处理中国事务的方式非常满意:坚定,灵活,大获全胜,一流的司令官,出色的参谋部,当然也不能忘记优秀的后勤部和医疗部门,总之,方方面面都使英国人感到满意。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弗泰斯库(1927年出版大著《英国军队史》)对格兰特的赞美之辞,大概会让一贯谦逊的将军脸红吧:
“他麾下的官兵诚然身经百战,训练有素,但他本人竭尽全力防止他们感染疾病,防止他们产生任何不满情绪,或换句话说,尽力使他们的身心免受任何痛苦。要知道,他们的将军从来不向他们提出没有来由的过分要求,他的属下总是乐于随时听从他的召唤,他们可以为他付出一切。没有任何人比他更理解英国的士兵,虽然他没有读过一本书,但很少有人比他更透彻地理解战争。他是一个温情、可爱、虔诚、勇敢的长矛手,能像拨动他心爱的大提琴琴弦一样,拨动麾下官兵的心弦”。
格兰特将军与孟托邦将军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在拿破仑三世的葬礼上。格兰特在日记中记载,他参加了1873年1月14日在英国举行的前法国皇帝的葬礼。考虑到自己曾与拿破仑三世的军队一道参加过中国之战,考虑到在他1861年4月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