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这场“兵变”不仅让基思·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也让他和诺斯克里夫爵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诺斯克里夫爵士成了基思·默多克在传媒界浮沉的良师益友。
诺斯克里夫爵士是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第一个面向大众的报业帝国。他触角广泛(他曾帮助约瑟夫·普利策设立了一年一度著名的新闻奖,该奖项最早在1901年1月1日开评,几年之后还创立了英国《每日镜报》),而且拥有着制胜的商业武器—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面对来自各界的批评声,诺斯克里夫爵士则宣称:“报纸印出来毕竟是要让大家掏钱去买的,自然要登载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报纸要有大家想知道的信息”。
诺斯克里夫爵士创立的联合报业公司直到21世纪还依旧存在。该公司旗下的《每日邮报》堪称“英国中部地区的喉舌”,该公司还包括其他几份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每日镜报》、《晚间新闻》和《观察家报》。《每日镜报》和《观察家报》后来易主,《晚间新闻》依旧归联合报业公司拥有,后来更名为《标准晚报》。1908年时,他在收购亏损的《泰晤士报》时和80多年后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一样,遭到了很多精英人士和记者的非难。
加里波利战争结束之后,基思·默多克一直在《泰晤士报》工作,直到1921年他得到了《墨尔本先驱报》的主编一职,《墨尔本先驱报》是当年澳大利亚最富声望的高端报纸,诺斯克里夫爵士也支持基思·默多克接手这一职位。
恋旧者(9)
基思·默多克坚持走《墨尔本先驱报》的高端路线,但是他也开始将诺斯克里夫爵士的办报成功理念融入《墨尔本先驱报》,在报纸中加入观点交锋、连载、短篇故事、选美大赛、犯罪故事等元素。更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基思·默多克还创办了《太阳新闻画报》,该报后来成为澳大利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28年诺斯克里夫爵士说服了先驱与时代周刊报业集团的董事会,任命基思·默多克为公司的总经理。在基思·默多克看来,公司业务扩张是迫在眉睫了。基思·默多克创立了电台,安装了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并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来打造澳大利亚第一个新闻集团。
因为和诺斯克里夫爵士过从甚密,基思·默多克也迷上了古董收藏。
富有、精力充沛、工作卖命的基思·默多克(这种性格在澳大利亚并不是最招人喜欢的)和默多克的母亲于1928年结婚,结婚那年基思·默多克已经43岁了,而伊丽莎白年仅19岁。
两家人的特点都在默多克身上有了集中的体现,伊丽莎白继承了父亲鲁珀特·格林身上的魅力和赌徒般的勇气,基思·默多克则像祖上两辈人的神父一样,将理性、冷酷和清教徒精神传给了默多克。
默多克出生于1931年,他还有三个姐妹,家业的继承人肯定是他了。
默多克后来的成长轨迹就很难描述清楚了,因为他出身豪门,因此有很多寻常家庭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不过他的成长经历在崇尚自由、平等的澳大利亚人中本身就显得有些极端。
贯穿默多克童年的两个主题就是田园牧歌生活与孤单落寞。默多克体味过澳大利亚的乡村生活,他7岁的时候,父亲买下了一个占地足有几千英亩的牧场。父亲的本意是不希望孩子在绮阁金门、锦衣玉食中堕落成为纨绔子弟,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想要用艰难点的生活来磨砺他们的性格。当然在默多克的成长过程中,有需要接受困难磨砺的时候,也有享受长辈关爱的时候。
默多克10岁时就去了寄宿学校,这家名为吉隆文法学校的贵族学校位于离墨尔本50英里远的科里奥湾。20多年后,英国王子查尔斯也参加了吉隆文法学校的木尖培训项目,并在澳大利亚山区住了一年。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吉隆文法学校依然保留了体罚,而且剥夺了学生的很多自由。吉隆文法学校的校长詹姆斯·达宁爵士也非寻常人等,这个虔诚的基督徒决心要摧毁每个富家子弟身上不可一世的傲气,而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越野长走和跑步等体育锻炼。
默多克后来垄断了很多体育赛事频道,也是多支职业球队的股东,但他却憎恶运动。他也讨厌权威,这两种特质都是典型的私立学校调皮学生惯有的。默多克在同学中的人缘也不好,他父亲不招人喜欢,他这个儿子也不招人喜欢。因为在很多同学看来,默多克的父亲是一个权势熏天而且和政客们沆瀣一气的出版商,还经常与其他同学的父亲意见相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